在資本市場,投資者教育是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資本市場穩定、健康運行的重要基礎。不過,筆者認為,保護投資者利益,并不是天天搞投資者教育,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核心應該是讓他們所投的資產從標準和政策層面講是可以預期的、是連續的,就是說需要高質量的上市公司。因此,相比投資者教育,上市公司更需要“教育”。
從投資者教育到上市公司教育
在資本市場,投資者和上市公司的關系類似于產品市場中的產品提供者和顧客(消費者)的關系,上市公司是證券產品的提供者,而投資者就是產品購買者(金融產品消費者)。在產品市場中,產品提供者都知道把顧客當上帝,以顧客為中心。上市公司也應該像產品市場中的產品提供者一樣,把投資者當上帝,以投資者為中心,處處維護投資者利益,把保護投資者利益當作上市公司的基本義務。只有這樣,上市公司才會贏得投資者的尊重和市場的認同,這也應是上市公司的初心,是上市公司的良心和良知所在。
然而,有不少上市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違背初心,違規現象時有發生,直接損害了投資者利益。僅今年以來就已經發生160家上市公司違規行為,這些是已經發現并公開披露的違規情況,沒有發現、沒有披露違規的應該還有。從近年來發生的上市公司違規、違法的現象來看,除了加強懲罰力度外,開展對上市公司的教育已經刻不容緩。
因此,筆者以為,在推進投資者教育的同時,更要對上市公司加強教育。因為最有可能侵犯投資者利益的就是上市公司,因此,該保護的是投資者利益,該受教育的是上市公司。要教育上市公司,不搞內幕交易、不搞虛假融資,而是利用二級市場融來的資金投資于好項目,產生好的收益,給投資者創造好的回報。比較而言,對于上市公司的教育,應該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
有鑒于此,在資本市場的文化治理上,要從對投資者教育向對上市公司的教育轉變,使上市公司認識到:是投資者哺育了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應該認真地為投資者服務,并樹立投資者仆人的意識。本質上來講,對上司公司進行教育,就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上市公司“教育” 需從四個方面著手
筆者認為,開展上市公司教育,應從四個方面著手進行。
第一,上市公司要樹立牢固的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的理念。企業通過二級市場融資(IPO和再融資)加速了公司的發展,這些融資來自投資者,投資者若分享到公司發展紅利,就構成了融資和投資良性循環的局面。從理論上來講,股權資金的收益率應該超過債券的,因為股權資金風險系數要比債權資金風險系數大,比如在美國市場上,從平均差來看,股票市場上收益率要比債券的收益率高出6個百分點。因此,要教育上市公司,不能把投資者的投資資金看成是廉價的、無成本的,上市公司管理層一定要樹立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的觀念,通過公司的價值提升,與包括中小投資者在內的廣大投資者一起共享公司發展紅利。
第二,要對上市公司進行法律法規及行業規范教育。要教育上市公司嚴格遵守中國證監會的監管規則和證券法律法規及行業規范。管好董監高等“關鍵少數”。上市公司和大股東必須謹記“四個敬畏”、嚴守“四條底線”。“四個敬畏”就是“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敬畏專業、敬畏投資者”,“四條底線”就是“不披露虛假信息,不從事內幕交易,不操縱股票價格,不損害上市公司利益”。實踐證明,一切與市場規律和法律法規對抗、不敬畏風險、損害投資者的行為,最終必然會受到市場和法律的懲罰,付出沉重代價。
第三,要教育上市公司給投資者一個真實、透明、合規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必須要按照資本市場的規則行事,公開透明地經營,這是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根本手段。教育上市公司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積極開展投資者關系管理事務,完善公司對投資者的溝通、接待和服務工作機制。教育上市公司不斷完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公司根據中國證監會相關規定制定并嚴格執行《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投資者關系管理制度》《內幕信息知情人登記管理制度》等信息披露和內幕信息保密相關制度,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進行信息披露,充分保障投資者的知情權。
第四,教育上市公司樹立社會責任意識、提升社會責任履行能力,為社會、經濟、環境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