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標下,綠色金融發展正在換擋升級。今年7月1日起,央行發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將正式實施。該方案的落地,對商業銀行的發展有何影響?能否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績效的提升?
距離《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7月1日正式實施,已經進入倒計時?!斗桨浮纷鳛?ldquo;指揮棒”,將有力地指揮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綠色金融方面的業務走向。目前,各家銀行有何新動向?對綠色金融市場的參與者能帶來哪些利好?
多家銀行公布在綠色金融業務上的布局
所謂綠色金融評價,是指央行及其分支機構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業務開展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并依據評價結果對銀行業金融機構實行激勵約束的制度安排。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價方案》就像是一根指揮棒,考核評價方案指到哪里,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就會向那個方向轉變。
據了解,《方案》暫時未將所有商業銀行納入其間,僅覆蓋包括國開行、農發行、進出口行3家政策性銀行,工行、農行、中行、建行、郵儲、交行6家國有大行,12家股份制銀行以及北京銀行、上海銀行和江蘇銀行在內的24家銀行。
興業銀行綠色金融部總經理羅施毅認為,綠色金融評價結果將納入央行金融機構評級等政策和審慎管理工具,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業務具有較強的激勵約束作用。針對這一指標體系,商業銀行應當做到重點突破。
“在商業銀行具體實踐層面,重點需要加強兩個方面,第一是要保持綠色貸款與綠色債券持有量的穩步增長,第二是要加強綠色金融配套建設。”羅施毅表示。
為備戰這一《方案》的落地,近期,多家銀行紛紛公布在綠色金融業務上的布局。比如,興業銀行表示,到2025年,綠色金融業務的余額、服務的客戶數都要在2020年末的基礎上翻一番;恒豐銀行發布了綠色金融行動方案,宣布未來5年將提供不低于3000億元的綠色金融專項支持額度;華夏銀行則明確提出,力爭在2025年前實現自身“碳中和”目標。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方案》的落地除了對商業銀行的業務重點產生重大影響之外,更有助于推動我國綠色金融的發展。董希淼稱:“第一,推動金融機構更好地發展綠色金融,助力國家綠色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第二,評價體系本身彌補了規則制度的短板,推動金融服務從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第三,從過去的綠色金融發展來看,制定了一些綠色金融產品的標準,現在的評價方案主要在約束金融機構金融主體的行為,這樣就能夠對原有產品的標準有一個統一的引領;第四,也讓綠色金融的發展與國際進行接軌;第五,避免綠色金融發展出現運動式發展,既要推進綠色金融加快發展,也要實現綠色金融發展的商業可持續。”
綠色債券迎來機遇
引起市場關注的是,此次納入考核范圍的綠色金融業務包括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且綠色貸款余額與綠色債券持有量在定量評價中權重相等。業內普遍認為,為了提升評價得分,銀行業金融機構會積極配置綠債資產。
“商業銀行作為目前債券市場最大的‘買方’,此舉將進一步增加相關機構對綠色債券的投資需求,改善我國綠色債券投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聯合資信債市研究部研究總監林青表示,尤其是在綠色信貸上相對落后的銀行,未來對綠色債券的投資有望持續加強,促進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在下半年進一步擴容。
“從目前市場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1:10的規模來看,預計銀行業金融機構會加大綠色債券的配置比例,積極創新綠色債券的種類和發行、承銷等相關服務。”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表示。
《方案》的推出,是促進資金流入綠色行業和領域的一項重要舉措。董希淼認為,以后相關企業發綠色企業債、綠色公司債,從銀行方面得到的支持應該會更多。董希淼建議:“相關的節能環保企業,在綠色企業債、綠色公司債等方面,可以進一步加強研究。如果符合相關條件,可以發行相關的債券,得到金融支持的力度會更大。”
未在此次評價方案名單中的銀行,也積極響應趨勢。湖州銀行一位副行長介紹,目前評價方案的定量評價維度暫覆蓋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持有量兩類品種,其中,綠色貸款原本就是該行資產配置的重點,下一步該行仍將持續擴大綠色信貸資產配置,同時也將結合該行實際,有計劃、有步驟地擴大綠色債券投資。
綠色理財方興未艾
此次評價方案還將綠色理財納入到綠色金融業務的界定范圍內。央行表示,由于國內尚無綠色理財明確定義,且統計方法不完善,暫時不能納入定量考核指標,待日后標準和統計制度進一步完善,再正式納入考核。
雖然綠色理財的范圍還未有明確定義,不過市場上不少銀行或理財子公司發行了很多與“綠色”有關的ESG理財產品,綠色理財的蓬勃發展為綠色金融帶來了可觀的資金支持。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已經發售60余只綠色概念的ESG主題理財產品;今年4月,中銀理財發行了市場首批以碳達峰為主題的理財產品;日前,渝農商行理財子公司發行了該行首款綠色金融理財產品。
“當前,中國在踐行ESG投資理念時還存在一些問題,即基礎信息以及公司披露信息匱乏。”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ESG研究總監韓曉燕介紹,目前上市公司群體里只有25%左右發布了社會責任報告,且其中的信息缺乏一致性,量化的指標比較匱乏。此外,這類報告的信息非常滯后,在投資決策層面上可用性較差。
韓曉燕表示:“在中國資本市場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可以充分利用ESG信息,更全面和深入挖掘投資價值,幫助投資者獲取更優質的可持續收益,達到投資收益與ESG績效的雙贏。”(范子萌張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