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2020年抗疫特別國債(四期)(10年期)第四次續發行進入分銷階段,至此,抗疫特別國債發行完畢,累計發行四期16次、共計10000億元。作為特殊時期的特殊舉措,財政部對于抗疫特別國債的用途有明確規定,主要用于有一定資產收益保障的公共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并通過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直達市縣基層。近日,財政部部長劉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7月初,扣除省級按規定留用部分后,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已下達至市縣基層;截至7月29日,已有5105億元落實到24199個項目,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
發行節奏總體平穩
總體來看,抗疫特別國債采用市場化發行方式,發行節奏也較為平穩。分期限來看,抗疫特別國債以10年期為主,面額總計7000億元,占發行總面額的70%;5年期和7年期發行總面額分別為2000億元和1000億元。從發行利率來看,平均發行利率2.75%,與國債二級市場收益率銜接良好。此外,市場認購需求保持旺盛。
此前有觀點擔憂抗疫特別國債發行可能會對債券市場產生擠出效應。對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特別國債發行對地方政府債發行有階段性的擠出效應,但抗疫國債主要用于國家項目投資而不是用于彌補財政赤字,這種擠出效應被減到了最小,對企業債發行基本沒有產生擠出效應。
宏觀政策的協調性增強也保證了特別國債有序發行。一方面,財政部門加強對一般政府債券發行的統籌,適當減少了六七月份一般國債、地方債發行量,為特別國債發行“讓路”。另一方面,特別國債發行沒有影響貨幣政策的靈活適度,央行通過適時開展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保持了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
“這種發行設計方式透明度高,節奏較為均衡,各周發行量平滑,使得市場預期較為穩定。”盤和林評價說。
基礎設施建設獲重要支撐
財政部于6月23日修訂發布的《2020年政府收支分類科目》中,明確了抗疫特別國債的18個具體資金投向。具體來看,在2020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功能分類科目中,增設了“抗疫特別國債安排的支出”科目,項下包含“基礎設施建設”“抗疫相關支出”兩個子科目,共計18個細分領域。其中,“基礎設施建設”細分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產業鏈改造升級、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12個領域。“抗疫相關支出”細分為減免房租補貼、重點企業貸款貼息、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援企穩崗補貼、困難群眾基本生活補助等6個領域。
據了解,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中,有7000億元通過中央政府性基金轉移支付下達至縣市,主要用于基建項目和公共衛生以及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等基建項目,部分資金可作為項目資本金。其余3000億元從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使用,列入特殊轉移支付,用于補助地方疫情防控支出。
目前相關市縣也陸續公布了資金投向。就江蘇而言,南通市獲得特別國債資金共計35.67億元,其中市區用于抗疫相關支出6.28億元,基礎設施建設支出8.9億元。蘇州市獲得50.6億元,其中用于抗疫相關支出23.18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7.42億元。
“今年發行的特別國債主要背景是對沖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資金主要投向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及疫情防控支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放大財政政策效應、對癥下藥的作用。”盤和林表示,這將對下半年基建投資快速增長產生巨大的撬動和牽引作用。
特殊轉移機制確保資金直達基層
為使2萬億元新增財政資金(1萬億元新增赤字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坐上“直通車”,直抵市縣基層,惠企利民,財政部建立了特殊轉移支付機制——構建覆蓋資金分配、撥付、使用和監管全過程的制度體系,并開發了聯通各級財政的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實現全鏈條、全過程監控。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7月29日,在實行直達管理的1.7萬億元資金中,省級財政部門已細化下達1.5萬億元,市縣財政部門已細化落實到項目1.29萬億元。
今年以來,地方財政運行面臨較大壓力,尤其是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基層政府運轉)支出壓力更大。根據規定,各地可以在分配額度內按照一定的比例預留機動資金,解決基層特殊困難的急需資金需求,保障“三保”支出需求。從各省財政廳近期公布的消息來看,不少省份將抗疫特別國債的預留比例調至“滿格”,即20%。
例如,廣東省獲得抗疫特別國債504億元,廣東地區366億元,全部轉移支付市縣使用,深圳138億元。其中,廣東地區擬按366億元的20%預留73億元,用于后續解決基層特殊困難。河南省已收到抗疫特別國債294億元,58.8億元已點對點撥付市縣,另外預留20%用于應對下半年基層不可預見的特殊困難。
此外,為減輕地方財政壓力,在還本付息方面抗疫特別國債也有特殊安排——利息由中央財政全額負擔,本金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按照3比7的比例共同償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