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微軟官網更新了服務協議,聲明如因不可抗力導致微軟無法履行或延遲履行其義務,微軟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或義務。協議自8月1日變更、10月1日正式生效。這被簡單粗暴地解讀為“若微軟對中國市場斷供Windows,概不負責”。
相關傳言中最引人注目的兩點:如果美國政府禁止微軟給任何中國企事業單位或個人使用微軟的軟件,微軟不但會遵守且不會給予任何補償。假如與微軟發生法律糾紛,美國華盛頓州金郡的州法院具有非排他性管轄權。
《財經》記者查證微軟官網發現,上述觀點均存在“斷章取義”問題。爭議涉及的條款源于官網協議的“責任限制”、“簽約實體、法律選擇和爭議解決地”部分。協議原文為:
對于因超出微軟合理控制范圍的情況(例如,勞資糾紛、不可抗力、戰爭或恐怖主義行為、惡意破壞、意外事故或遵守任何適用法律或政府命令)而導致微軟無法履行或延遲履行其義務,微軟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或義務。微軟將盡最大努力降低這些事件的影響,并履行未受影響的義務。
其他服務。當您依照這些條款使用所有其他服務時,您將與微軟公司 (One Microsoft Way, Redmond, WA 98052, U.S.A.) 簽訂合同,對于這些服務,無論是否存在法律原則沖突,這些條款都將受華盛頓州法律管轄。美國華盛頓州金郡的州法院或聯邦法院具有非排他性管轄權。不過,此第 10.e 節并不妨礙任何一方就 (i) 侵犯該方的知識產權,(ii) 違反這些條款規定的對該方的保密義務,或者 (iii) 就任何裁決或命令的承認或強制執行而在任何相應的管轄權地內尋求禁止令救濟。
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嘉熙向《財經》記者分析,第一個條款更傾向于是一個公司對于自身政治風險的預防,普遍存在于跨國公司中,協議中出現的管轄權條款,也是很多軟件公司傾向于約定的條款。微軟公司在英國等其他國家官網上也有類似表述。
實際上,微軟曾多次更改服務協議,每次均會列出變更摘要。本次變更的14項協議內容,主要涉及服務和隱私部分,未言及“斷供”。昨日,微軟發言人公開回應稱,針對微軟服務條款全球性更新的謠言,不符合事實,“(微軟)為中國用戶提供服務的承諾堅定不移”。
即便斷供,影響有限
微軟目前實質性斷供的對象是華為等實體清單上的企業。作為美國的軟件公司,微軟必須遵守實體清單的管理與約束。筆記本電腦中的預裝操作系統,和零件類似。自2019年5月16日美國頒布對華為禁令起,微軟就不再和華為交易。現在華為筆記本電腦中預裝的windows,是此前購買的存貨。
存量許可證用光之后,華為筆記本電腦就不能再預裝Windows。也就是說,用光windows預裝授權的華為筆記本將是裸機,需要客戶自己安裝操作系統。其實,對于華為筆記本業務來說,更大的斷供危機是CPU。
按照美國規定,被列入“實體清單”的國家和企業,除非事先申請并獲得許可證,否則不得購買美國的(包含源于美國的、在美國過境的、產品中美國受控比例超標的(今年5月15日新禁令將25%的“美國技術”比例收縮至“只要有美國技術”)、美國受控產品的)物項。
回到微軟,如果美國政府頒布法令,禁止微軟向中國所有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才會觸發上述“責任限制”條款。而迄今為止,美國針對所有公司的制裁,大多依據“實體清單”和“長臂管轄”。“微軟斷供中國”傳言,并無“實體清單”規則依據。
按照目前的規則,納入實體清單管理之后,禁止的是“購買”行為。行業專家寧宇向《財經》記者強調,客戶購買產品化軟件后,隨即便擁有產品使用權。即便是實體清單中的企業今后不能再購買,但此前購買過的軟件也可以照常使用。換句話說,以前購買了微軟產品和服務的企業,可以在有效期內繼續使用這些產品和服務。
但Windows操作系統軟件產品的(知識)產權歸屬仍是微軟。斷供的真正影響是,對應軟件沒有隨時迭代更新的安全保護,功能也再無更新。微軟的Win系列在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占據九成市場份額,截至2019年,Office365的企業訂閱用戶達1.66億,個人訂閱用戶3480萬。有行業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由于微軟Win操作系統軟件盜版較多,如果到了最糟糕的一步,完全面向所有中國消費者斷供,個人消費者將回到“盜版免費”時代,他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對普通人影響有限。
真正斷供對政府客戶的影響如何?多位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專業人士分析稱,影響可能有限。早在2016年9月20日,為中國政府和關鍵基礎設施領域國有企業用戶提供安全、可靠、先進的產品與服務,微軟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合資成立神州網信技術有限公司,旨在為政府提供安全可信版操作系統。即便真正斷供,政府使用的Win7無法真正升級,合資公司會繼續為政府使用買單。
可能會受到較大影響的是一些企業客戶。微軟于2009年首次發布的Win7仍然發揮余熱。根據NetMarketShare的最新數據,截至7月份,Windows 7仍運行在23.34%的設備上。這比1月14日(微軟對win7的系統支持最后期限)的25.56%市場份額只低了2%。百度流量研究院統計顯示,截至今年5月,國內PC操作系統中,Windows 7仍是主流(48.24%),Win10的市場份額約為33%。其中企業中Win7的占比更大。Win7是微軟不能輕易割舍的牌。
對于大批量企業而言,由于很多軟件基于win7,如果斷供,大多可能選擇硬著頭皮繼續使用。劉嘉熙稱,對于使用盜版windows的企業而言,或將招致維權訴訟。
不過,也有行業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大企業客戶雖然有影響,但不意味著完全沒有替代方案。國內基于Linux的Deepin已經可以實現替代。一位資深軟件從業人員向《財經》記者表示,“萬一真的到了那一步,替代成本很可能低于斷供對微軟自身的傷害”。電腦操作系統或者辦公軟件的斷供,遠不像芯片斷供那樣,無法盜版、替代緩慢,不是卡脖子問題。
科技冷戰加速國產應用生態
傳言與焦慮背后,美國對中國科技產業的限制力度正在一步一步加大。從中興到華為,從芯片到Tiktok,制裁方向從通信蔓延到互聯網應用,從硬件到軟件。
微軟斷供傳言中,主要涉及的是通用軟件系統(windows)和工具軟件(office),而字節跳動遭遇的制裁是在標準、開放的通信網絡之上的互聯網業務(Tiktok美國)。三者是典型的軟件產業產品與服務形態。
軟件是否斷供,要看購買的是“產權”還是“使用權”。客戶如果購買產品化軟件后擁有產權和使用權,即便斷供也不影響使用。客戶購買的如果是云服務,其對相應軟件和服務的使用權在合同到期后便不能繼續使用。
硬件產業的核心是供應鏈管理,產品研發與制造環環相扣。斷供牽一發而動全身。與硬件產業不同,軟件產業的核心是產業生態。企業可以自研軟件,但是軟件應用要企業之間相互協作,全部自研周期長、成本高。
移動互聯網市場上目前中美爭雄,是全球兩極,中國移動互聯網10年的發展探索,顛覆了跟隨者的印象,形成兩方爭雄的態勢。這雖然并不意味著已經超越,但中國實質性地具備了與美國扳手腕的能力。
美國之所以選擇對Tiktok開槍,一個重要因素是,過去數年,中國應用市場創新在全世界獨樹一幟。這仰仗算法、數據、組織、相關產業生態的協同進步。算法不僅僅是程序,即便開放源代碼,也未必能實現相同的功能。字節跳動的算法仍在不斷進化、迭代,連同背后的運營體系,實質上形成了一道無形壁壘。這是應用軟件領域的一種軟件競爭力。
上述軟件從業人員對《財經》記者稱,軟件和硬件不一樣。芯片制造有設備、工具和材料三大難關,而軟件領域并沒有難以逾越的高山,可以“繞過去”。即便是制裁,殺傷力也遠沒有硬件制裁來得猛烈。只是,這種“繞”在過去幾十年的“國產操作系統”實踐中已經被證實,真正的自主需要的不只是天時地利人和。
各自為戰、政府批文、錢和時間,都未能鋪就國產操作系統的破局之路。在中美大國博弈過程中,這一命題將不可避免地拋擲于前臺。即便Deepin等國產操作系統能夠實現替代,也只是一種可能性,距離真正替代,隔著微軟在操作系統領域的壟斷性優勢和企業慣性等諸多現實因素。
多位軟件、互聯網資深從業人士向《財經》記者分析,基礎軟件(操作系統)補足短板依然道阻且長,在5G引領的新一代科技革命中,這種軟件應用層面的創新更需要平移或折射到工業制造業等更垂直領域中。
相對于硬件產業,軟件產業的機會更大,不僅可以采用跟隨戰術在傳統產業空間里爭得一席之地,還可以更上一層樓,探索彎道超車的機會。寧宇認為,“軟件企業一方面要做好自己,更關鍵的是關注產業生態,否則好產品未必收獲好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