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腫瘤診斷從粗放走向精準,讓我們在與腫瘤的斗爭中,向前邁了一大步。
當前,精準治療理念在包括腫瘤早期篩查、伴隨診斷和用藥指導、預后監測及藥物研發等方面都有所應用,但最為成熟的還是伴隨診斷。
放眼全球,開展伴隨診斷業務的公司一直是資本追逐的對象。在美國,該領域巨頭之一Guardant Health,最高市值突破180億美金,曾上演3年4倍的故事。
(相關資料圖)
隨著精準醫療的發展,國內市場也開始熱鬧起來,誕生了艾德生物、燃石醫學、泛生子、吉因加、飛朔生物等一批明星公司。其中,艾德生物還曾上演過5年最高漲幅18倍的神話。
盡管資本熱情高漲,明星公司的發展也頗為迅速,但精準醫療仍處于發展早期,下半場才剛剛開始。
近20年來,靶向治療藥物不斷涌現,很多患者得以活得更長,活得更好。不過,在靶向治療之前,需要評估什么樣的患者適合靶向治療,這就要看基因檢測的結果。
可以說,靶向治療與伴隨診斷相伴相生。伴隨診斷行業的崛起,與精準藥物的上市、普及節奏基本一致。
以靶向藥物品類最多的美國市場為例。伴隨診斷巨頭Guardant Health在2019年報中表示,美國終端潛在市場規模已達40億美金。
盡管國內靶向療法滲透率仍遠低于美國, 但伴隨靶向藥物的開發熱潮,加上政策的強助攻,國內伴隨診斷行業快速發展已是大勢所趨。
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伴隨診斷業務“賣水者”,診斷產品研發公司的業績表現來窺探一般。
如下圖所示,以艾德生物、泛生子、燃石醫學、世和基因等為代表的頭部公司,過去幾年均表現出高增長的姿態。
這可能只是開始。對于國內伴隨診斷行業來說,天花板遠未到來。畢竟,精準治療在國內滲透率并不高,2019年為26.7%,遠低于美國的85.6%,這意味著背后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而從行業發展階段來看,精準醫療仍處于發展早期,最為成熟的肺癌領域目前也仍在不斷發展中,耐藥機制使得突變位點不斷增加。
未來,隨著新的致病機制、新的基因位點發現、新的靶向藥物誕生,以及產品的升級迭代,在需求端和供給端的共同作用下,整個行業的規模依然有可能進一步提升。
光大證券便預計,2025年國內伴隨診斷市場規模將正式突破百億大關,達到101億元。
沒人愿意錯過這個正在爆發的市場,資本正乘興而來、大舉入場。上市的上市,融資的融資,各類伴隨診斷公司層出不窮。
在行業不斷向前的情況下,一個問題也隨之誕生:誰才是伴隨診斷的王者?單從技術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就值得探討一番。
艾德生物和燃石醫學、泛生子、世和基因、諾禾致源、吉因加等公司,便是兩類不同發展路線的課代表:前者是傳統技術PCR領域豪強,后者則是前沿技術NGS領域的佼佼者。
此前,市場上有觀點認為PCR技術已經過時,NGS將逐步取代PCR成為主流分子診斷技術。
原因在于,PCR因為通量低、只能檢測已知基因以及不能同時提供TMB和MSI等新興生物標志物結果等因素,使用相對受限。
相比之下,NGS不僅可以解決這些痛點,并且近年來發展勢頭較猛,國內外權威指南和專家共識中,均提及利用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對患者進行廣泛的分子標志物檢測并以此制定個體化精準治療方案。
但很顯然,這一判斷過于武斷了。畢竟,當前大部分靶向藥物需要檢測的基因不超過10個,這對PCR技術而言,并沒有太大挑戰,并且PCR相比NGS還有操作簡單、準確率高、出報告時間短、性價比高等顯著優勢,當前依然會是主力軍。
當然,隨著新的基因位點的發現、新靶向藥物的研發繼續向前,NGS的地位會愈加凸顯,但PCR與NGS仍會是“優勢互補、長期共存”的狀態。
畢竟,一個具有更高臨床意義的產品組合,對患者才是最有意義的。這兩大技術流派之間并沒有絕對界限。以艾德生物為代表的“老一輩”近年來逐漸發力NGS技術領域,希望找到第二增長曲線;而像泛生子這樣的新生代主力,以NGS技術切入,也會輔以PCR技術來站穩腳跟。
對于伴隨診斷公司來說,技術方向并非最為關鍵的,“拿證”能力或許更為重要。
不管是哪種技術路線,對于藥企來說價值的最終體現是業績。
伴隨診斷公司的收入來源無非是兩個:產品銷售和藥企服務。前者面向患者,最終目的是通過腫瘤的個體化治療,達到用藥最佳療效并減少患者治療費用;后者面向藥企,目的是協助藥企更好地篩選靶點、研發新藥。
不管是產品銷售還是藥企服務,對于伴隨診斷公司的能力要求都指向一點:拿證能力。
雖然無論有沒有證,伴隨診斷公司都可以開展商業化工作,沒有證即提供服務(LDT模式),有證可以是IVD模式,也可以是LDT模式。
但是,IVD模式針對的是有檢測能力的醫院、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為沒有檢測能力的醫院、體檢機構或者保險公司提供LDT模式;
而LDT模式,只能在早期服務所有終端機構,到了后期,只能服務沒有檢測能力的醫院、體檢機構或保險公司。
總體來說,有沒有“證”,不僅關乎著產品能不能進院,更決定產品能不能進醫保。某種程度上,這兩個因素決定著一款產品的生死富貴。
而在藥企服務方面,藥企最關心的則是以下兩點:一是準確性足夠高,可以精準篩選目標人群,最大限度提升臨床結果;二是研發速度不被拖后腿,產品商業化前景不受影響。
前者對應伴隨診斷公司的技術實力,后者則對應上文提及的拿證能力。
如今,國內新藥研發如火如荼,不少藥企采取中美雙報的注冊策略,加上當前針對新藥的伴隨診斷產品開發,監管部門強烈推薦采取“共同開發”途徑,這無疑對診斷公司的經驗和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診斷公司能否根據各地監管機構要求制定合理的注冊策略、與各地監管方保持溝通并快速推動產品獲批上市,尤為關鍵。
而經驗豐富的診斷公司往往可以合規、高效地解決問題,把握注冊節奏,為藥物上市后的臨床廣泛應用提供保障,自然也會成為藥企首選。
基于這一點,拉長周期看,在伴隨診斷這條長坡上,頭部公司的雪球將越滾越大。
一方面,頭部公司憑借自身優勢,可以在試劑獲批靶點方面建立數量優勢。這會讓其成為患者和藥企的第一選擇;另一方面,頭部公司獲批的產品越多,意味著成功報證的經驗越豐富,在尚未獲批的試劑領域,也會有顯著優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強者恒強。
在精準醫療大浪潮下,創新藥行業注定是百花齊放,但伴隨診斷領域,則只會是頭部玩家的秀場。你,最看好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