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環境和現實生活是兩個世界,大多數人對此或許有同感。
但到了都市情感劇的創作中,這種“不同”卻在某種程度上被忽視,甚至掩蓋了。金句頻出、話題漫天的熱播劇們,積極地看待,是它們把握到了現實生活的痛癢點;如果換一種角度,答案恐怕未必樂觀:呼嘯而至、大同小異的視點背后,是群起、跟風、拼貼、復制的創作討巧。
語言類節目的式微已是前車之鑒,猶如年終“段子總結”“熱搜開會”的內容,在短短幾分鐘的節目里尚顯得立足艱難,更不必說動輒幾十集起步的劇集創作。觀眾需要的也很簡單——給我個花時間看下去的理由。
這一篇集中談都市情感劇創作中的情節設定問題。
1、情節不夠,熱搜來湊
這話說來苛責:“源于生活”已經成了都市情感劇乃至諸多關涉現實題材創作的遮羞布。
只要曾經出現在熱搜里的,都被默認為現實生活的一部分,甭管熒屏前的觀眾經沒經歷過,好的壞的,一股腦搬上熒屏就對了。當然,這里還是問題思維占上風,從豬肉價漲價落,到樓市潮來潮退;由個體家庭的私域關系,到涉及公共話語的普遍癥候,幾乎涵蓋了作為人就要面對的種種問題。
但是,話題不會在熱搜上停留太久,總要被新來的沖刷,網友們的討論也只是基于當下的、一時的情緒展現。如果要將這些話題一股腦地丟到影視劇創作里,難免有種“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匆忙感。
遺憾的是,現下的大部分都市情感劇,情節上的癥結正在于此:看似關照到方方面面,卻都如蜻蜓點水一般,不問前因后果,只對劍拔弩張的矛盾本身大書特寫,然后草草收場。
當公眾意識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時,“原生家庭有罪”就鋪天蓋地出現在了影視劇作品里,強勢專橫的母親、甩手掌柜父親,挫折式教育、重男輕女,啃老的弟弟、被吸血的姐姐,甚至棍棒之下出孝子等老黃歷全被翻出來。對問題的成因是吝于筆墨的,對問題的解決是依賴巧合、妥協的。觀眾看到最后記住的,只有無休止的爭吵、委屈。
當談及當代年輕人普遍面對的戀愛、婚姻的橋段,眾多熱播劇所表現的合集,大體可以視作某乎話題“你見過哪些奇葩的相親對象”的1000條回答,有像談判的,有硬著頭皮來糊弄差事的,還有吃飯AA精確到分的,這些橋段往往被列作男女主人公初見的場景,司空見慣得如同初見必摔倒,摔倒必接吻的創作套路。須知在正常情況下要改變第一印象很難,初見都如此糟糕,風花雪月修成正果的概率又有多少?
大抵是抓住了觀眾們情緒的開關,深知熱搜話題最能挑起情緒,帶來熱度的便利,創作者們不遺余力地尋找“氣死觀眾”的抓手。說句站在觀眾角度的實在話,既然早晚都知道要被“氣死”,干脆去看《婚姻保衛戰》算了,到底還有個真情實感,省得被一些演員拙劣的演技搞得雪上加霜。
2、議題本身和情節嚴重脫節
既然是表現現實生活的,那就盡可能向最大公約數群體日常的生活靠攏。如今都市情感劇中涉及的問題,典型的想要討論的話題很深刻,設計的橋段很拙劣。
情節設計和觀眾認知的脫節就是這樣產生的。
以涉及到年輕人職場境遇的劇目為例,如今觀眾接觸各行各業的方式非常多樣,僅是職場真人秀已經百花齊放,初出茅廬的青年佼佼者們在職場中摸爬滾打面對的真實瓶頸、難題是什么一目了然。
回過頭來看影視劇中的主人公們在經歷著什么:年長女領導的壓榨、同事的嫉妒或陷害、和經驗無關和腦子有關的低級錯誤……這種就屬于典型的抄作業都抄不利索的,大的議題放到這,豐富情節都難以編出合理性。
觀眾怎么相信“為賦新詞強說愁”,從失去信任的那一刻起,討論的議題也不復存在了。
另外,追求畫面養眼而選擇高大上的公共場所、寬敞明亮的住宅,給主人公們穿上價值不菲的衣飾,這時候再讓他們“演”出普通人的故事,即便對現實抓得再準,也會影響信任感的建立。
都市生活劇里沒有“生活”,是如今創作面對的普遍癥候。
客觀來講,這里存在兩方面的原因:
1、創作者的迫不得已,心有余而力不足。出于對創作安全區的考慮,不得不采取高高舉起、輕輕放下,避重就輕的方式對現實生活中的癥結予以描繪,且難以真正深入到觀眾心知肚明的關竅,形成談公共話題少、表現私人領域多,范圍越來越縮小,愈發表層化的現狀。
2、創作者本身能力不足,態度有偏。大量涌現的都市情感劇也為年輕的編劇們提供了工作機會,但不得不正視的是,其中占比例較高的、品質一般的作品,出自組團工作的年輕編劇之手。能夠向多人取經,記錄他們生活職場情感故事的都算認真負責的,更多人閉門造車,靠著胡編亂造堆砌情節完成創作,缺乏情感經驗的對“花式熱吻”大書特寫,沒正經坐過一天班的對職場格子間靠想象描摹,導致現實邏輯和人物動機、行為完全割裂或者扭曲。
更有甚者,對這樣的問題熟視無睹,理所當然地認為:不重要。在這些創作者心目中,愛情,甜就對了;生活,吵架就完了;職場,金手指一開才爽。
于是,熒屏上出現了兩類問題比較典型的都市情感劇:
1、對普遍的生活困境視而不見、按下不表、避重就輕,特別是結尾處強行對此前積聚的恩怨、遇到的問題進行“大團圓”處理,甭管此前人物之間曾產生過多么不可修復的裂痕,破鏡重圓必須安排上。
2、對生活中不如意、不順心進行無限放大,從中提取沖突的來源。利用新的刻板印象和舊的刻板印象打擂臺,人為制造矛盾,渲染并擴大焦慮。
這里還涉及一個創作者的立場問題,就像歷史觀是影響歷史劇品質高低的重要因素,創作者的立場直接影響著都市情感劇的價值取向、格局大小,幾乎決定了是“反應問題”的走向還是“販賣焦慮”的走向。這里下一篇具體展開談。
電視劇集數多、時長長,相比于電影、紀錄片等表現形式,有更自由多樣的創作手法和寬闊的創作空間。尤其是表現生活的都市情感劇,正是因為有了長劇這樣的載體,才能充分從不同維度展現生活的不同側面。
不論是從故事的連續性也好、跌宕起伏的情節轉圜也好,因為“長”,所以給觀眾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間和回味的空間。早些年的都市都市情感劇們常看常新,在不同人生階段回看,都能獲得不同的體悟。因而那些經典的作品紛紛被觀眾“盤包漿”了,就是因為任何時候看都不過時,甚至回頭再看時能夠明確感受到劇中對于社會普遍議題所持的具有超前的、先鋒意識的觀念。
現在的都市情感劇創作有淪為快銷的危機。在傳播渠道多元化的語境中,創作者習慣于將“熱搜預埋”“話題前置”在劇本創作階段已經對可能上熱搜引熱議的橋段進行反復打磨,形成“高光時刻”。這就好像原本一串珍珠項鏈被拆成了單個的珠子,老實說于整個的產業生態都無益,甚至可以說意味著生存空間的爭奪。
表現當代普通人生活的載體太多了,展現思想變遷和交鋒的形式太多了。如果想看生活本身的樣子,為什么不去看紀錄片?如果想深入探討一些公共的、私人的議題,為什么不去看更犀利的脫口秀、對話類綜藝節目?
如果只是追求零散獨立的高光時刻帶來的情緒刺激,那為什么不去看5-10分鐘的短劇?
5-10分鐘的短劇崛起的太快了,在這樣短平快的時間里,實際上是更適合所謂熱搜話題的沿用和發酵,極致的沖突、連環地反轉,快節奏和碎片化更能令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如果都市情感劇僅僅作為段子大合集來進行創作的話,它將徹底失去作為長視頻的優勢——漫長的創作周期過后,新鮮熱乎的話題早就被短視頻們占了先。
那些不依賴熱搜話題組成情節的經典劇目們,反而憑借娓娓道來、細膩或犀利的現實洞察與表達,成了熱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