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莆田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3月30日消息,“莆田鞋”集體商標已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成功注冊。
2021年6月,福建省莆田市就初步確定了“莆田鞋”集體商標的LOGO、名稱,并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申報注冊。整個LOGO以鞋帶為創意,勾勒出代表莆田拼音首字母的“P”和“T”。
該商標的申請人為莆田市鞋業協會,注冊日期為2022年2月28日,有效期至2032年2月27日;核定使用商品/服務項目包括運動鞋、兒童運動鞋、休閑鞋、輕便膠鞋、足部防護安全鞋、旅游鞋、兒童旅游鞋、皮鞋等。
“莆田鞋”商標注冊證
這也是福建省第一個以市級行政區劃地名命名的鞋業集體商標。
“從法律角度看,本次‘莆田鞋’集體商標代表的是‘莆田市鞋業協會’這個機構,而不是直接代表‘某個或某幾個莆田產鞋類產品’。” 北京今是律師事務所吳萌主任對界面新聞解讀稱,對于不同的莆田鞋廠,在加入“莆田市鞋業協會”后,仍然可以在自己的產品上使用自己的“商品商標”——也就是說,屆時一雙莆田鞋上可能會有兩個商標。
吳萌表示,從法律定義上看,集體商標是指以團體、協會或者其他組織名義注冊,供該組織成員在商事活動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該組織中的成員資格的標志。本次“莆田鞋”集體商標是以“莆田市鞋業協會”名義注冊的,與此前某些餐飲行業協會注冊的集體商標并無不同。這種“集體商標”近年來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希望打造當地品牌或特色文化名片需求比較強烈的地方比較常見。
根據《福建日報》的報道,“莆田鞋”商標的具體運營管理,是由“莆田名品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來操作,目前已授權16家莆田鞋企使用該商標。“只有在產品物料、價格等方面達到標準的莆田鞋企,才能使用這個標識,也可同時使用自有品牌。此外,還配套建立了產品溯源、企業進出等機制。”該公司負責人林勇說,“今年,我們將與莆田鞋企同心協力,好好利用這個集體商標,向市場推出全新產品,力爭4月實現批量生產。”
而說起莆田鞋,不得不承認的是,它長期以來成為了“假貨”的代名詞。
自從1980年代開始為眾多知名運動鞋品牌代工以來,鞋業逐漸發展成為莆田的支柱產業。根據莆田鞋業協會的統計數據,莆田目前共有4000多家鞋企、50萬名從業人員,產值超過千億元,年產鞋13億多雙,占全國產量的近十分之一。
眼下莆田鞋已經有了完整且成熟的產業鏈,上游是制造工廠,給批發市場檔口供貨;而下游是銷售發貨,一般分為上線和底層代理,上線代理主要任務是發展下線,而底層代理則通過各種渠道賣貨。
雖然莆田有足夠的產能和技術優勢,但如今莆田鞋面臨的困局是,缺少自主品牌。
因為長期以來,莆田的大小鞋廠在整個產業鏈中充當大牌代工的角色,既沒有創造自主品牌的環境和意識,也缺乏產品設計、品牌運營等創立自主品牌的條件。對于工廠來說,制造高仿產品不僅可以節省建立品牌的前期投入成本,比如外觀設計、工藝、材料研發等等,產品推廣階段的營銷費用也可以省掉。
這與它隔壁成功發展出安踏、特步、361度等體育品牌的晉江形成了鮮明對照。莆田鞋代工制造導致產品附加值不高,處在價值鏈的底端,而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高仿”“山寨”等侵犯知識產權的做法,已經沒有發展的未來。
為此莆田當地近年來也開展了多次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行動。比如自2020年12月份起,福建省莆田市公安局部署開展打擊運動鞋制售假保護知識產權專項行動,查處的涉案金額近3億余元,凍結涉案賬戶資金300萬余元。
這也意味著,莆田鞋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莆田為此出臺了一系列新政策,全力推進鞋業創品牌、提品質、增品種,支持鞋企在細分領域開發新品牌,搶占目標市場;鼓勵各方實施聯盟創牌,注冊區域品牌和公用品牌。
“莆田鞋”的商標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
“莆田市鞋業協會注冊‘莆田鞋’集體商標,是抱有給消費者帶來一種‘莆田鞋集體商標=莆田市鞋業協會=其中任何一個成員都是良好的鞋類生產商=具體的良好鞋類產品’預期的。”在吳萌看來,由于其中的反應鏈條比較長,最終能否實現這個預期還有待觀察。
而其中的關鍵,在于莆田市鞋業協會是否能有足夠代表性的問題。
“如果‘莆田市鞋業協會’通過強化會員的管理以及準入標準、獎懲規則等等手段,是可以最終打造出一個強勢形象,并接近上述預期。”他表示,“但在一個產品質量分化較大、尤其是產品已經極大化的細分(比如不同的鞋類)的市場上,界定何種準入標準本身就是一個挑戰。準入標準過低,組織的形象無法提升。準入標準過高,成員太少不具有代表性。另外,在這個打造規則的過程中,如何保證當地小鞋廠的競爭力和選擇自由,如何避免行業壟斷或類行政化的干預,如何使行業管理不過于僵化而可以隨時適應市場變化,都是很重大的課題。”
于是在吳萌看來,集體商標(僅僅為了證明成員資格)與商品商標本身的用途存在很大差異,而他也同時認為“莆田鞋”集體商標在使用中應當避免給消費者造成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