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內的互聯網大廠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優化”,打開脈脈熱榜,前十名幾乎都是各廠的裁員新聞……
有網友發帖表示,繼阿里巴巴管「裁員」叫「向社會輸送人才」以后,B站管「裁員」叫「畢業」。
不少用戶笑稱,以后的「金三銀四」不再是“招聘季”,而是“畢業季”。
雖然這些消息的真假有待認證,但是大廠的「收縮戰略」卻顯而易見——從去年第三季度財報大廠集體哭窮,到年后裁員的聲音甚囂塵上。
與此同時,運營社發現「出海」成了大廠們為數不多的,仍在持續投入的方向,甚至有不少用戶告訴運營社,別看眼下大廠看起來“蔫”了, 它們卻在海外“招兵買馬”。
事實是否真如用戶所言?今天運營社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值得注意的是,大廠為開拓海外市場進行的招聘分為兩種,不僅包括 base 國外的常見崗位,也包括 base 國內但為海外服務的崗位。
對于 2022 年的互聯網大廠來說,「出海」的誘惑不亞于兩百年前的「南洋淘金熱」。
不少大廠都公開聲稱要將「出海」作為重要發展戰略。
為此能看出,大廠們在招聘上必定會不遺余力地搶奪人才,但是否如不少用戶所說的“大量擴招”?
其實這樣說是不準確的,目前由于側重點不同,大廠的招聘模式也不盡相同。
在游戲領域,騰訊是當之無愧的出海先鋒,從 2011 年開始收購大名鼎鼎的《英雄聯盟》開始,騰訊就走上了游戲出海的道路。
這也代表了早期騰訊的出海方式——并購其他海外游戲公司。
圖源:IT桔子
在此基礎上,早期的騰訊海外游戲業務漸漸衍生出了自己獨有的招聘模式—— “由原本團隊繼續領導公司,使其保持最初的特色和吸引力”。
簡單來說,就是原班人馬為主,海外招聘為輔。
但是,運營社發現,隨著業務的豐富,在 2019 年以后,騰訊的出海策略有所調整——在大量收購公司的同時,自己開始做游戲發行。
據游戲日報透露,在 2021 年,騰訊一連投資了超過 50 家海外游戲公司,與之對比,同樣愛好投資的字節跳動和游戲領域的二哥網易,直接投資的游戲公司數均不到 5 家。
基于這種現狀,騰訊的海外崗位確實增加,且越來越細分了。
官方的招聘信息顯示,僅僅圍繞著社招,目前騰訊海外招聘崗位就有 200 多種,其中游戲方向占了 90% 以上,游戲方向中又以游戲運營和數據分析崗位最多。
這些海外游戲崗 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待遇也不低。
根據脈脈上騰訊 hr 的公開數據顯示,一個要求工作經驗滿三年的海外游戲商業化崗,最高能拿到 60w+ 的年薪,這大概率還是在不包括項目獎金的情況下;
同時,海外游戲中,各種運營經理的薪水更高,能夠達到近 100 萬,比國內同級崗位要高出 20-30 萬不等。
對此,之前從事海外運營項目,如今在跨境電商做人力資源管理的 Jason 告訴運營社,即使 base 國內,海外崗的薪水往往會比國內崗增加 30% 左右。
“除了對語言的要求更高以外,對于 base 國內的員工來說,他們的作息時間往往還要隨著自己負責的國家和地區走。打個比方,如果你是西班牙的游戲 GM (Game Master) ,那邊預售包晚上 8 點上線,我們凌晨 3 點也要進行維護”,Jason 這樣告訴運營社。
值得注意的是,和騰訊一樣在游戲海外崗大量招人公司還有網易。
不同于騰訊先投資布局,然后自己發行的出海策略,網易更看重自己研發的優質游戲內容,但這樣一來,在出海過程中難免遇到和當地文化水土不服的現象。
因此,在 2021 年 Q4 財報會議上,網易 CEO 丁復強調要在全球招募優秀的制作人和團隊,以便創作出和當地文化相符的游戲內容。
和以上兩者都不同, 字節跳動的出海招聘既體現了規模化,又體現了本土化。
一方面,隨著 Tik Tok 在海外勢如破竹,字節跳動招聘的腳步遍及全球,其員工已經破 10 萬。
在字節公布的招聘崗位中,就 Tik Tok 一個產品的招聘詞條有數百個,工作城市遍布上海、新加坡、洛杉磯、都柏林、西雅圖、東京和馬尼拉等多個城市。
更夸張的是,在倫敦,字節跳動因一年內招聘人數過多而不得不進行擴張。
在簽署長達 15 年的租房合約,租下 Farringdon 大樓僅僅一年以后,字節跳動又將計劃在倫敦擴招 1000 名員工,為此字節已經于 3 月 11 日租下一棟新寫字樓。
圖源:英國求職
根據獵頭公開的數據顯示,字節跳動正在全球招募后端開發、軟件設計、產品經理和電商數據分析師等……其薪水能達到月薪 40K 到 90K 不等,有高收入者年薪能超過 130 萬。
拿拼多多的后端開發這一崗位對比,對于有 3 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候選人,大廠拼多多開出的價格大多在月薪 30K-50K 之間,個別「緊急重點」項目能給到 70K 以上。
另一方面,字節不僅招聘規模龐大, 并且一直在堅持本土化。
不同于阿里巴巴習慣從總部調派“骨干”,字節跳動更加重視員工的「本土化程度」。
拿 Tik Tok 舉例,其高級員工很少來自國內字節總部,大多是 Tik Tok 從當地互聯網大廠挖來的精英員工。
投資界透露,在歐洲,不少谷歌高級員工后加入 Tik Tok ,這些員工有的曾經是 YouTube 的歐洲藝人關系負責人,有的曾是谷歌歐洲安卓策略負責人,甚至還有人曾經擔任過歐洲政府關系與公共政策總監。
目前,Tik Tok 進軍東南亞電商市場,在泰國、馬來西亞以及印尼等國家開放「本土小店」。
從易邦動力前段時間發布的內容來看,Tik Tok 目前正在招募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的電商行業和商家運營人員,但也強調“本土運營”——雖然職位所屬地是上海或者深圳,但絕大部分崗位都需外派。
圖源:易邦動力
招聘雖然只是「大廠出海」的冰山一角,但已經足夠讓用戶管中窺豹。
出海,已經成為了 2022 年的熱詞,互聯網的發展趨勢。
阿里巴巴在去年 12 月將公司交媾調整為“中國數字商業”和“海外數字商業”兩大板塊,表明拓展海外市場的決心。
字節跳動旗下的 Tik Tok 也在加速商業化道路,將電商小店開滿全球……
為什么大廠會在 2022 年集體出海?
1)更廣闊的市場
運營社在之前《大廠裁員“過冬”》 的文章中提到過,從目前的大環境上看,互聯網的黃金時代顯然告一段落。
當流量觸及天花板,大多互聯網賽道進入“紅海狀態”,大廠不可避免地迎來的發展減速期。
在存量競爭的大環境下,每一個有可能得到發展的賽道都被大廠一哄而上,很快給擠成紅海。
比如國內的社區買菜業務,興起的時候美團、滴滴和拼多多等大廠重倉投入,瘋狂燒錢一年多以后迎來是是紛紛關門倒逼的消息……
在這種情況下,龐大的海外市場成了互聯網劍鋒所指的下一站。
運營社發現,面對龐大的海外市場,互聯網的出海方向有二:
第一點,雖然大家都出海,但是實際上大廠更多的是根據自己的業務,開展錯位競爭。
比如騰訊和網易等公司的出海方向以游戲、文娛為主;字節和阿里巴巴等公司繼續開拓電商市場,包括建立獨立站,搭建自己的物流體系等。
第二點,在出海目標的選擇上,大家均以東南亞、拉美等國為主。
自媒體 @熱點微評 曾經提到過互聯網的價值上限理論——互聯網的最高價值主要由三個因素決定:用戶群價值,滲透率,變現模式。其中,用戶體量(也就是滲透率)是決定產品價值最根本的指標。
滲透率低意味著更高的人口紅利與更低的進入門檻與競爭水平。
擔任過一線大廠海外業務總監的自媒體 @D姐指北 提到,東南亞地區互聯網滲透率僅僅只有 70% 多,部分國家甚至只有 50% ——滲透率低,開發空間大。
與此同時,這部分地區的發展非常快,年輕人口基數也很大,對主要用戶群體是年輕人的互聯網公司來說,無疑是一片沃土。
東南亞國家發展迅猛,年輕人口基數大,Lazada與Shopee 購物者的客戶主要是年輕人,在東南亞的 6.5 億人口中,約有 52% 的年齡在 30 歲以下,其中大多數是 00 歲以后出生的,市場非常大,也很集中。
2)更降維的打法
進軍廣闊的低滲透率的海外市場,對國內的互聯網大廠來說,是典型的高維打低維,符合孫正義的「時間機器理論」。
所謂互聯網時光機效應,是指在國內久經考驗的互聯網思維和打法復制到海外市場上贏得先機。
這種效應在互聯網「營銷」和「變現」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拿教育行業舉例,傳統的海外品牌要么通過腰部媒體投放的方式,要么通過熟人轉介紹的方式。
這時,國內的流量打法無疑高效且降維的多。
字節跳動旗下的大力教育在 2020 年于海外上線了一款 拍照搜題 App ——Gauthmath。這款 App 主要針對數學學科,通過 AI 識別分析,輔以人工老師,最終得出解題過程。
在營銷模式上,字節沒有在傳統的腰部媒體進行大量投放,而是圍著著 Tik Tok ,通過網紅營銷,發起多次活動。
其中一場名為「Put your fingers down」的活動,獲得 5 萬名印尼用戶的互動,成為 Gauthmath 占領印尼市場的關鍵節點。
根據 Gauthmath 官方消息,上線至今一年多全球下載量已經超過一億,在 Google Play 下載次數已經達千萬。
在變現模式上,字節還將國內互聯網變現的“老手段”——廣告,帶到了海外教育行業里。
原來,在 Gauthmath 上,用戶的免費提問次數是有限制的,用完以后,用戶需要通過看廣告進行解鎖。
如果用戶不想看廣告,就需要通過邀請新用戶,得到「Ticket」來解鎖,或者自己直接購買「Ticket」。
3)更成熟的心智
為什么說現在是大廠出海的絕佳時機,不少業內老師認可的說法是“海外用戶的心智已經得到了良好的培育”。
這在電商行業里尤其明顯:在出海早期,由于海外基建不成熟,電商滲透率低,海外用戶沒有網購習慣以及支付信任差等因素,大多數的出海公司都遭遇過滑鐵盧。
為此,在過去十年里,互聯網公司,尤其是頭部大廠一直在不斷嘗嘗試,包括搭建全球物流體系,設立海外倉以及實施本土化的支付策略。
比如,在印度提供“印度版支付寶”Paytm 進行支付,在俄羅斯提供 Qiwiwallet 和 WebMoney 進行支付,因為這些第三方支付平臺在當地的使用率非常高;
再比如,以巴西為例,根據 Allpago 的數據顯示, 當地信用卡和 Boleto 兩種支付方式占據了超過三分之二的市場。
和十年前相比,目前的海外用戶對中國「科技&互聯網」產品的接受度顯然更高:
拿手機舉例,在十年前,海外市場上幾乎沒有中國品牌的手機,但是在 2021 年,中國手機品牌的出貨量占到全球 32%,全球出貨量前五的品牌中,中國占了三成 (數據來自 Canalys) 。
與此同時,Twitter 還對過去 5 年中, 190 萬條與中國品牌相關的推文進行了分析,并發布了《2021 中國出海品牌認知與情感發展報告研究》。
報告顯示,在過去幾年中,海外市場的用戶對于中國手機的認知和情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在過去五年內,與中國手機品牌相關的正面對話量增長了 1220% ,其中與手機自身功能相關的正面對話量增長了 1617%。
當然,出海不是一帆風順的,國內互聯網的那套打法也不算一應百應的,最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快手。
《財經十一人》在文章中提到,2021 年 8 月 20 日,快手正式關閉其主打美國市場的出海產品——Zynn。這款曾經被快手給予厚望的短視頻社交產品,從重金撒錢快速沖上北美下載榜第一,到因為違規而慘遭下架,再到后勁不足淡出人們視野并最終被正式放棄,僅僅用了一年時間。
快手沉沙折戟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很多互聯網公司出海屢屢不利的因由:
快手盲目復制了國內互聯網發展早期「燒錢換流量」的策略,但是卻忽視了國際化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用戶教育」和「內容搭建」。
這也表現在快手的國際化團隊長期駐扎在北京總部,導致握有決策權的人缺乏對海外市場的了解,忽視了「內容質量審核」對一款出海 App 的重要性。
Jason 告訴運營社:
“要想從海外撈一杯羹,還是要有干貨——只有同時具備這三點,才有站住腳的機會——對當地人的了解 + 實時更新的打法 + 出其不意的創新。”
基于此,也難怪大廠們紛紛招人了……
參考內容:
《過去5年里海外用戶對中國品牌認知與情感發生哪些變化?》,動點科技
《出海,快手做錯了什么?》,財經十一人
《Tik Tok 網紅營銷:看字節教育app如何出海?》,noxinfluencer
《互聯網出海,為何不愿強攻歐洲市場?》,熱點微評
《字節跳動,收割海外大廠員工》,楊繼云
《游戲行業行業 2021 年投資盤點:連續三年回暖,騰訊B站案例最多》,游戲日報
《出海投資的中國產業資本,騰訊向左,阿里向右》,吳梅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運營研究社”(ID:U_quan),作者:于麗言,編輯:楊佩汶,設計:王浩南,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