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會曝光“土坑酸菜”問題后,引發了廣大網友對方便面食品安全問題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方便面市場主要由康師傅、統一、今麥郎以及白象占據。
事件曝光后,這四家方便面巨頭瞬間被推上風口浪尖;其中,統一、康師傅立刻宣布結束與涉“土坑酸菜”問題的供應商合作關系;今麥郎與白象則發聲明稱公司未使用過問題酸菜包產品。
此外,為了讓消費者放心,統一還特地公開了在全國各地的酸菜腌制工廠照片,并且宣布邀請用戶前往參觀。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有媒體撰文稱國內幾家方便面巨頭中,大部分都有日資背景;與之相對的,4巨頭之一的白象方便面,不僅拒絕了日資投資,還大量雇傭殘疾人員工,而且白象是4巨頭中過的“最慘”的一家。
一時間,大量消費者“瘋狂”下單購買白象方便面,導致工廠訂單暴增,供貨壓力陡增,白象不得不呼吁大家理智消費,不要浪費。
那么,國內方便面幾大巨頭中,真的如媒體報道所言,大部分擁有日資背景嗎?白象真的有三分之一的殘疾員工嗎?三言財經簡單做了一番調查。
康師傅是中國方便面市場的龍頭老大,曾經經典的“紅燒牛肉面”風靡全國,幾乎已經成為了方便面食品的代名詞。
同時,康師傅也是“實錘”擁有日資背景的方便面企業。根據康師傅控股發布的2020年年報顯示,公司股東之一是日本三洋食品株式會社,持股33.48%。
日本三洋食品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富士制面株式會社,最初以生產掛面為主;1958年,開發了名為“雞拉面”的速食面;1961年,富士制面更名為三洋食品,主營速食面產品。
1995年,三洋食品進軍中國市場,但是未能很好的打開中國市場,于1998年撤出。1999年,三洋食品入股頂益控股有限公司(后更名為康師傅控股有限公司)。自此,三洋食品與臺灣頂新集團共同合資經營,形成策略聯盟關系。
此后,頂新集團一度遭遇嚴重財務危機,急需外界資金支援。當時三洋食品以高于市場價的每股港幣0.8元,共計1.43億美元的價格,買下頂新集團持有的康師傅控股一半股權。使得三洋食品與頂新對康師傅控股的持股比例同時達到33%左右;同時,頂新方面也獲得了多項制作方便面食品的關鍵技術。
據天眼查,康師傅控股主要股東中,三洋食品株式會社與頂新控股持股比例均為33%左右。
歷經多年發展,康師傅在中國也不只涉及方便面業務,公司還生產飲料、零食等;此外,康師傅還與百事合作,為對方制造、罐裝、包裝、銷售非酒精飲料。
目前,康師傅方便面相關業務由康師傅方便面投資集團負責。據天眼查,方便面投資集團目前共有成員企業41家。
這些企業分布在天津、杭州、上海、鄭州、西安、蘇州等地,分別負責生產康師傅旗下不同口味的方便面、以及方便面調味包等產品。
大眾熟知的康師傅冰紅茶、冰綠茶等飲料,屬于康師傅飲品投資集團負責生產銷售。集團共有成員企業85家。
這些企業分布在武漢、天津、廣州、蘇州等地,負責生產銷售康師傅旗下的各種飲料、純凈水、果汁等飲品。
所謂“方便食品”,可以通俗地理解為各種零食,例如薯片、餅干等。而康師傅的方便食品板塊主要由康師傅方便食品投資集團負責生產銷售。集團共有成員企業7家。
這些企業分布在天津、蘇州、杭州等地,負責生產與銷售康師傅旗下的餅干等食品,以及產品外包裝等。
康師傅百飲集團是康師傅與百事合作的集團公司,負責為百事公司制造、罐裝以及銷售非酒精飲料。
康師傅百飲集團共有成員企業29家,分布在濟南、長春、重慶等地,負責生產銷售百事旗下的各種飲料。
所以,消費者購買的百事可樂以及其他百事旗下飲料,其實是康師傅方面負責生產銷售的。
可見,康師傅的業務觸角很廣,而其最大的競爭對手之一,統一方便面其實也不相上下。
統一方便面也是國內方便面市場頭部企業之一,其與康師傅多少有點“生死冤家”的感覺;兩者競爭激烈,基本上只要康師傅推出的產品,統一也同樣要對標。
統一方便面也在這次的輿論風波中再次被指責存在日資背景。
之所以用“再次”,是因為有關幾大方便面巨頭“日資背景”的爭議早已有之。2012年,網傳康師傅為日本政客購買釣魚島捐資3億日元。此消息瞬間引發網友憤怒,引發大量爭議。
此事后經日本駐華大使澄清,傳言完全是謠言。
但整個事件卻引發了康師傅與統一之間的“口水仗”。當時,康師傅方面宣稱“日資門”是統一公司操縱,惡意詆毀公司;還表示統一也有日資背景,其在中國臺灣省的大部分企業都與日資合作。
據當時的報道,“統一午茶風光”成立于2007年,由統一超商與日商株式會社SAZABY LEAGUE合資成立,自2008年起,陸續在臺灣及上海開店。此外,統一集團下屬許多子公司均與日資企業進行了合作。
此外,據京華時報2012年12月5日報道,統一企業自1968年創業起就曾與日清制粉、日清制油合作,引入日本技術;后來陸續與日本龜甲萬、明治乳業、麒麟啤酒、日本7-11、樂天超市等合作,尤其是三菱重工也是統一股東。
三言財經特查看了統一官網公布的自2006年至2020年年報發現,三菱公司曾經確實是統一股東之一。
統一2011年年報
根據統一公司2011年年報顯示,公司持股比例占前十名的股東之一是“英商渣打銀行受托保管三菱公司投資專戶”,持股數70075871,持股比例為1.54%;
統一2012年年報
而統一公司自2012年以后的所有年報中,上述股東已經變更,持股比例占前十名的股東中再無日本公司。
業務方面,統一并不像康師傅那樣將各個業務板塊以獨立運營方式經營;統一在中國市場主要以統一集團經營,集團囊括了所有統一所涉及的各項業務。
據天眼查,統一集團目前有成員企業63家,分別負責投資、制造、生產所有統一品牌旗下產品,包括方便面、飲料、零食等。
集團成員公司分布在上海、陜西、廣州、河南、武漢等省市,業務包含方便面、零食、產品外包裝等。
今麥郎也遭到本次輿論風波影響,被質疑是日資企業。3月19日,今麥郎發布聲明澄清稱,公司是百分百民營企業,沒有一分錢外資。
不過,今麥郎其實也曾和日本公司合作過。
2004年,日本的日清公司曾出資15.54億元,與今麥郎前身河北華龍面業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世界最大制面企業,中日合資華龍日清食品有限公司。
2015年,日清控股與今麥郎合作10年后分道揚鑣。
目前,據天眼查顯示,今麥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為范現國、范明強、和成安等,未出現日資身影。
今麥郎旗下所有業務同樣集成于今麥郎集團,集團共有成員企業113家,業務包含方便面、飲品等。
值得注意的是,今麥郎集團中的今麥郎飲品有限公司系與統一企業共同出資成立,擁有品牌“今麥郎飲品”,從事飲料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
而與上述三家備受爭議的情況相反,白象卻因“沒合作,放心吃,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回應迎來網友的支持,甚至引發了一波搶購高潮,七天時間抖音直播間銷售額達千萬,電商平臺旗艦店賣斷貨。
突如其來暴增的訂單使得白象不得不發聲明呼吁大家理性消費。
還有報道指出,在當年在大戰日資時期,白象是四大巨頭中唯一拒絕日資的泡面企業,更引發網友的力挺。此外,“白象三分之一員工是殘疾人”的相關報道更增加了大眾對白象的好印象。
不過“三分之一”這個數字的真實性以及“曾拒絕日資”的說法暫無法得到驗證。
目前,有關“三分之一”的說法來源不可考,但根據各方信息匯總,白象的確雇傭了殘疾人作為員工。
在2021年7月,有網友就曾呼吁大家支持白象,稱其大量招收殘疾人員工。
而關于白象“拒絕日資”的說法早在2012年華西都市報的一篇報道中就有提及,該報道援引業內人士消息稱,曾有日本相關企業找到白象集團,想收購該企業,但最終被拒絕。
白象所有業務集成在白象集團中。
據天眼查,白象集團共有成員企業64家,主要經營方便面食品業務。
集團內企業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地,并且集團內大部分公司業務圍繞著方便面食品為主,包括面粉加工、調味品生產等。
從四大方便面巨頭體量也可以看出,康師傅和統一業務范圍更大更廣,今麥郎緊隨其后,而白象則屬于“頭部企業中的墊底企業”。這或許也是“土坑酸菜”問題爆發以來,白象受到大量消費者“心疼”的原因之一。
三言財經贊同白象食品呼吁“理智消費”的聲明,購買任何產品服務的前提應當是其質量以及需求等因素。
目前,在各大社交平臺中充斥著各式各樣表達對白象方便面“瘋狂熱愛”的帖子、視頻。有的強調白象是“國貨之光”;有的則播放白象工廠中殘疾人上下班的視頻……
這些內容近期瘋狂傳播,總會恰到好處的挑起每個人的情緒,很容易讓消費者一時沖動“瘋狂下單”。
這種消費方式,看似幫助了企業提高收入,但商業活動的核心難道不是產品好壞和是否有需求嗎?
如果僅僅調動消費者情緒就能隨便大賣,那么這種“財富密碼”真的好嗎?
因此,遇到熱點事件,應當獨立冷靜思考、認真調查。比如“三分之一殘疾員工”這種具體數字似乎并無出處,選擇哪個品牌應該取決于誰認真做產品。
誠然,白象的確雇傭了殘疾人做員工毋庸置疑,這代表的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但若過分依托這種“感性消費”只是一時的情緒發泄,等熱度退散,一切最終還是要回歸產品和需求。此前鴻星爾克的例子已是前車之鑒。
期待能有更多有責任感的企業涌現,但盲目的“沖動消費”并不可取。
同時,所有企業也應當從本次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用更多社會責任感、優質產品賺君子之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