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趁著年輕,我偏要勉強》 ,作者:詹青云,36氪經授權發布。
人生就是一場與自己的辯論,在一次次的正反交鋒后,走到人群中獨屬自己的位置。
在奇葩說的熱度過去兩年后,詹青云說,她走到了人群中獨屬自己的位置。
在別人眼里,她知性又理性,有著一股獨特的韌性和勇氣:她一路從小鎮走向哈佛。她可以毅然選擇背上高額的貸款,因為"我知道,畢業后我肯定還得起"。
新世相采訪視頻《當女孩談論事業》片段
但從在哈佛的時候起,她便想著,也許是時候該停下來了。
現在的她,除了偶爾在直播平臺和龐穎繼續連線進行"日常辯論",在微博上分享著工作和生活的日常,就只有一些辯論主題課程中能看到她的身影。
兩年不見的詹青云,好像又選擇了一條和所有人都不太一樣的路。
她現在給自己的標簽有"業余調酒師"“鏟屎官”“球迷”和“業余辯手”,微博上,她會曬出因為搬家時尺寸量失敗而買大了的新床,或者拍一張在空閑時間里,和貓咪的畫畫互動,還有每天遛狗散步的日常。
“阿詹”的微博日常
她的生活節奏不再是一直去看"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而是找到了一個與自我相處穩定的狀態,甚至,看起來有點佛系。
在按部就班的律師工作中,提到那句"趁著年輕,我偏要勉強",她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一場辯論賽里,我興之所至,說了一句‘我偏要勉強’,這當然本是趙敏的經典臺詞,是那時候情緒到了,說出來的一句負氣話。……即便是趙敏,這句話也是輕易不說出口的,它是人生困境里的自我鼓舞,是底色,而不是用在時時處處的方法論。我們最好只在不得不說‘不’的時候,勉強一次。”
這段話寫在她的第一本書《趁著年輕,我偏要勉強》的自序里,詹青云似乎又開始了與自己的辯論——“是不是應該只在不得不說‘不’的時候,勉強一次?”
但她自己的"勉強"好像仍然在繼續,她在工作中,會為了一只有嚴重心臟病的小狗不眠不休地為她的主人申請人道主義簽證,她說,"我一生之中很少有這樣"這次一定要贏"的欲望,我太想幫她拿到這簽證了"。
那個時候,她剛剛失去墨兜,她想,至少那位老太太,還能繼續爭取救回陪伴她的狗狗。
那是她工作兩年中,小小的勝利讓她快樂的瞬間,那一刻,那個"我偏要勉強"的詹青云,也回來了。
為小狗申請簽證后的快樂
也許“趁著年輕,我偏要勉強”是年少時沖進廣袤世界的勇氣,但“在不得不說‘不’的時候,勉強一次”是成熟之后,繼續像一柄利劍一樣劈開荊棘,走向自己選擇的道路,無怨無悔。
現在的她選擇停下來生活,她說:“我還是能在完全不一樣的地方,買了酒盞和茶具,買了墨汁和硯臺,找到自己熟悉的那種生活。這里不會是我旅行的終點,人生將漂向何方呢?我不知道,此處休息夠了,又會在別處重新開始吧。”
在停下的兩年里,詹青云拿起了筆,選擇記錄下來她成長到現在的一路回望和紀念。
詹青云的成長經歷一直是大眾媒體關注的焦點,哈佛"學霸"也是她被討論最多的標簽之一。
但這也是她最想撕下的標簽,她說:"我從小到大都不是學霸。因為一直在朝著更大的地方和城市轉學,所以我總在誤以為自己已經是學霸的時候,遭受來自現實里不斷升級的同學突然的沖擊。"
她的童年遠沒有"天才少女"的頭銜,反而顯得有點慢熱,學習不是最好,也沒有什么出彩的才藝,甚至在中學的時候被老師直接罵“笨”,被人諷刺說“老師的孩子也會學習這么差”。
新世相采訪視頻《當女孩談論事業》片段
就算是她心心念念的“作家夢”,也沒有讓她得到一個"出名要趁早"的結局——她從初二開始投稿參加新概念大賽,卻只在高三的那一年,得到了一個"入圍獎"的獎狀。
她說:“那獎狀是一份遲來的清醒和自知,也是一份割舍,我非常努力了,對得起自己做過的夢了,我只是才華不夠。
……
如果大家在等待一點正能量,這就是我一直擁抱的人生觀,懷著最大的希望,竭盡所能做任何想做的事,如果被現實冷冷地證明不行,就不再糾結、不再追悔地接受:不行的,搞不來。”
雖然“趁著年輕,我偏要勉強”,但勉強過了,她也接受所有的結局。
成名后,許多的出版機構找到她,希望出版她的作品,當她問是否能出版一部法律學術類書籍的時候,得到的又往往是委婉地拒絕。
后來,她想了想:
“我有的,還真就是在這時代洪流里,蹭上的一點熱度,是平凡如我,在我的人生起點仿佛踩上了青云的機遇和運氣,所以敢真誠地高談理想主義,給予一些人鼓勵。是的,此刻我還只能寫自己,如果我的故事和我的態度鼓勵了一些人,那這本書只是寫給他們。”
就這樣,那個曾經在家收起一疊疊泛黃稿紙的女孩,還是重新拿起筆,寫下了關于自己的故事。
在書的最開始,她這樣寫道:
“這本書是在常常熬夜加班的日子里,我斷斷續續寫的。從動筆到現在算來已有兩年了。兩年又是起起落落的兩年,生活發生了許多改變,有意外之喜,也有綿長的悔與痛。昨日的文字回頭看時,又有許多已經不相識了。我還在不斷地改變,這些文字寫著過去,也寫著此刻,它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份紀念和記錄,關于過去,也關于此刻。
如果此書有什么特色,就是作為雙子座兼職記者和辯手的我,會無法自拔地和自己對話,和自己辯論。”
作為一個雙子座,詹青云總是在和自己拉扯。
比如高考時,被第一道“針對貴州人發音”的拼音題打倒的她,語文自然沒能得到好成績,但反而因此找回了一種平常心:反正要復讀了,看開了,后面幾科反而發揮得很好。
比如整個中學時代里,最大的焦慮是時間被浪費,寧可一邊上早自習一邊吃早餐,但她往往又經常主動“浪費”時間,課間打籃球乒乓球踢毽子;每天讀些課外書,還要給文學雜志足球雜志投稿(即使等不來回復);也會在一整節晚自習溜出去看流星雨,和好友聊天 。
對此,詹青云的解釋是:“時間不可以‘被’浪費,但可以拿來浪費”,比起按部就班的、別人眼中的“努力”,她更在意度過對自己有意義的時間。
“其實人生中一定有奮斗,也有湊合;有妥協,也有這次不再妥協的決定。勉強不是永遠對抗。我可以被生活本身、被他人的意見、被文化傳統左右,我只是不愿被它們決定。
事實上,懶總是容易的,走大部分人走的路,做大部分人勸你做的事,總是容易的。勉強是累的,總是要自己想清楚去哪里,又該怎么去,是很累的。可是唯有如此,才不會在上路以后,一直想如果追隨內心,走了另一條路會怎樣。”
對于詹青云來說,無論是從小鎮到哈佛,還是從奇葩說走向現在的律師工作,走在這些路上,她只是選了自己想選,并可以接受摔倒的結局的路。
有些路或許看上去困難、又不討巧,有些路或許看上去不夠常規,又不夠經濟,但她就是“趁著年輕,我偏要勉強”——在追逐到世俗的成功之后,享受到屬于她自己內心的自由。
這句話被她選為了自己第一本書的書名,也許這本書也是詹青云在與自己辯論的中場時給自己選擇的一份"勉強",反正:
“人生之所以要有輸贏,終究只是為了這一場歡聚,要有些氣氛,打得起勁,打得開心才好。”
書名:《趁著年輕,我偏要勉強》作者:詹青云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詹青云,貴州人。執業律師,業余辯手、歌詞作者、書法愛好者、調酒師。本科就讀于香港中文大學,哈佛大學法律博士(J.D.)。就讀于香港中文大學及哈佛法學院期間,曾代表學校參與多項辯論賽事,并獲得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華語辯論世界杯冠軍。2015年起多次參與各平臺辯論、演說節目,并屢獲冠軍。2018年、2019參加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說》,并于第六季獲得BBking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