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大肆的推廣、多是靠自來水安利的情況下,《我的巴比倫戀人》能夠贏得市場認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劇集在瑪麗蘇偶像劇這一分支下做出了全新的嘗試,而這種嘗試可能也會給行業帶來新的啟示。
“我,慕容杰倫,你的王子。 我給你的愛無人可比,足以點亮你的生命,我們將鑄造新的歷史。 ”這句出自《我的巴比倫戀人》的臺詞,無疑能把觀眾雷的外焦里嫩。
不過到這部劇收官,在豆瓣上的評分也保持在了7.5分,并且還是2.5萬人打出的分數,這確實是偶像劇中難得的成績了。
沒有大肆的推廣、多是靠自來水安利的情況下,《我的巴比倫戀人》能夠贏得市場認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劇集在瑪麗蘇偶像劇這一分支下做出了全新的嘗試,而這種嘗試可能也會給行業帶來新的啟示。
12歲時寫在日記里的以自己為主角的瑪麗蘇故事在24歲時成真會怎樣?《我的巴比倫戀人》(以下簡稱《巴比倫戀人》)就是把這個情況展示出來的偶像劇。
在生日party上突然出現的古裝王子對女主深情表白,一張嘴就是“有我在,陳美如的一根頭發都不會落在地上”“別人是我看都不會看一眼的女人,我這輩子,只愛陳美如一個”,這樣的情節如果出現在瑪麗蘇小說里還勉強能看,但出現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這一情況的陳美如只有腳趾抓地能摳出整個別墅般的尷尬。
幼時幻想的情節在長大后成真,這個故事的角度一亮出來就能想到多讓人“社死”,但《巴比倫戀人》堅持講出這樣的故事并不是為了讓觀眾因他人“社死”而歡笑,而是從另外的角度來告訴大家,每個人都可以接受曾經的自己。
12歲的陳美如在日記里寫下對愛情的向往、對性的好奇,卻因為被身為老師的二舅媽在班級里教育而有了個人的“污點”,成為全校嘲笑的對象,并導致矯枉過正使陳美如在長大后走上“鑒黃師”的職業道路,這樣的故事其實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
很多人不管幼時對世界帶著怎樣的想法,隨著年紀的增長,發現有些事是不能做的,有些夢想只能想想,待人處事更加圓滑了但其實也限制住了天性,對生活的熱情被消磨光,只剩下日復一日的重復自我。 陳美如在劇里說只想一個人呆著,不想社交不想假笑,跟世界處不好,無疑說出了當下很多年輕男女的心聲。
盡管《巴比倫戀人》披著瑪麗蘇的外皮,有著沙雕雷人的角色設定與故事設定,但其中所講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會否定幼時不懂事的自己,會為了生存改變自己,包括性教育的不足,老師的矯枉過正等等,這部劇涉及的內容很多,但又沒超出現實生活的邊界,反而給了觀眾和劇中角色產生同理心、認同感的機會,這也是故事浮夸的《巴比倫戀人》能被認可的原因。
劇集結尾,雖然男主角慕容杰倫離開了陳美如,但最終還是一個溫情的故事。 24歲的陳美如因為慕容杰倫的愛與12歲的自己和解,接受了被視為恥辱的日記只不過是少女情懷,而慕容杰倫也為這段經歷學會了愛,不再執著于戰場上的勝利,并在回到古國后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僅是男女主角這一對的互相救贖,就足夠讓觀眾感受到溫暖。
而這個結局也是《巴比倫戀人》想要說的,我們其實可以接受不那么好的自己,這也是這個故事足夠溫情的另一層底色。
從過分沙雕的瑪麗蘇設定到給與現實關懷的轉變,讓《巴比倫戀人》和其他偶像劇產生了足夠大的差異性,沒有用現實主義題材招攬觀眾,但卻在因雷人瑪麗蘇吸引觀眾后做到用現實溫度留住觀眾,這也是《巴比倫戀人》這部劇值得關注的一點。
很多人都在分析《巴比倫戀人》這部劇的現實主義性,而讀娛君則更想探討這部劇一開始抓人的鉤子——雷性極強的瑪麗蘇化劇情,或者換個詞劇集的“沙雕”性,因為在不少網友安利《巴比倫戀人》的時候“沙雕”都是沒有繞過的詞。
近兩年隨著偶像甜寵賽道的激烈競爭之下,“甜寵+”“偶像+”正在成為新的手段,甜寵+懸疑、偶像+消防等各式各樣的元素組合成了新生甜寵偶像劇們的必備動作,沙雕性的喜劇元素無疑也在其中,在百度搜索“沙雕劇”關鍵詞,《我就是這般女子》《狼殿下》等偶像劇都被貼上過“沙雕”的標簽。
可見讓人發笑的“沙雕”標簽還是能夠吸引觀眾的,然而現實情況是,在當下的國內電視劇市場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優質的純粹沙雕劇,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情況也是讀娛君好奇的一點。
所謂沙雕劇其實是帶有無厘頭式的搞笑劇集,盡管每部沙雕劇都有其主要的故事線,但無厘頭、神經質的搞笑和夸張腦洞才是其中的重點。 前兩年火到國內的日劇《我是大哥大》,就憑借著兩個慫慫的男生稱霸高中的故事贏得了國內觀眾的喜愛,更早之前以周星馳為代表的的無厘頭喜劇也風靡一時,那么為什么到現在我們卻看不到這樣的劇集內容了?
讀娛君認為主要的原因是受眾群體的不清晰,以及對這一類型的掌控力不足,導致行業內無人敢嘗試。
首先是受眾群方面,現在主要流行的類型如甜寵劇、懸疑劇、都市劇、古裝劇等,都在市場驗證后有了明確的受眾群體,低領女性群體、直男群體、家庭主婦群體等,每一個類型都有相對應的受眾群做支撐,這讓影視公司在制作這些類型內容時有一個市場保底。
然而沙雕劇在行業認知中似乎不具備這樣的優勢,大部分人都不一定會拒絕喜劇元素,但真正會為了輕松搞笑而打開一部劇的人卻不知道是誰,沒有了明確的服務對象,再加上影視行業近些年的冰冷,無疑會降低行業對這一類型進行探索的欲望。
再就是針對沙雕劇這一類型來說,國內制作團隊不一定能操作出優質的類型內容。
首先,沙雕劇的沙雕性就體現在不按常規出牌,《巴比倫戀人》里本以為是日記里的故事卻變為了現實,但劇中人物卻在這樣夸張的背景里發生了正常的故事,這是這部劇沙雕性所在,也就是沙雕劇需要的是人物認真的、不自知的搞笑。完成這一點其實是對國內電視劇制作行業的挑戰,就從當下許多喜劇內容還在用低俗梗、網絡段子硬造笑點就知道了。
同時,在短視頻成為新生娛樂手段后,更多段子式的搞笑內容高頻率刷新用戶視野,人們愈發愛看節奏快、包袱多的搞笑內容,在這個前提下再去生產一部有完整故事線的搞笑劇集內容,如果做好了也許不會引發關注,如果沒做好觀眾可能會認為還不如刷短視頻來的快樂。
所以在這兩個因素下,我們如今看不到純粹的沙雕劇內容了,頂多是需要不斷創新的偶像甜寵賽道會嘗試將沙雕元素融入其中,不過沙雕劇真的沒希望了嗎?
沙雕劇有沒有希望的問題,還是得從用戶市場角度來看。
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據CNBData聯合笑果文化發布的《2018中國年輕態喜劇受眾消費大數據報告》顯示,年輕態喜劇受眾的愛好和二次元群體有所重疊,手辦人偶是他們的心頭好。盡管報告中的年輕態喜劇的定義更偏重于Stand up comedy(即當下國內多指的脫口秀),但二次元群體或者說泛二次元群體,確實對搞笑類、沙雕類內容有更強適應性。
比如在動漫側,無論是海外還是國產動漫,都有眾多受歡迎的沙雕搞笑類內容,前兩年出圈的國產動畫《刺客伍六七》就是前期沙雕后期熱血溫情的代表,整部動畫全網播放量破5億的《通靈妃》也以輕松沙雕著稱,至于海外則是每年都有沙雕動漫上線,大IP如《銀魂》《齊木楠雄的災難》小IP如《后街女孩》《男子高中生日?!返缺缺冉允?。
在網絡小說側,與沙雕劇有相近氣質的輕小說類型正在快速發展。據2021閱文年度發布會公開數據,其平臺上輕小說類型在近三年增長370%,涌現出如《我真的不是氣運之子》《輪回樂園》等爆款作品,而這些爆款作都含有“沙雕”標簽。
動漫、小說作為當下電視劇行業的IP源之一,這種市場動向應該是要引發行業關注的,畢竟當下甜寵劇的盛行,多多少少也是受到了甜寵小說風靡的啟發。
在當下,女性用戶仍然是電視劇的重要受眾群,但從近年來長視頻平臺開始對懸疑內容的發力,就能看出行業并不滿足于只服務好女性用戶,而這時也就需要更多的類型內容來拓展用戶市場,從這個角度而言,不局限于性別而是更從偏好出發的沙雕劇,應該算是個不錯的選擇,更何況沙雕內容已經在動漫、小說領域發展了一段時間,有了一定的IP積累和市場培育。
換一個角度來說,沙雕劇和二次元群體的關系也是讓這一類型值得期待的一點。目前,各大平臺對于二次元屬性的內容都保持著比較開放的態度,原因在于現在的二次元不再是小眾的代名詞,隨著新一代年輕人的成長,“二次元”與“Z世代”已經有了足夠的重疊,如果能通過沙雕劇抓住新一代的年輕人,這也會是一筆不錯的交易。
所以說回來,盡管這一次的《巴比倫戀人》是因反瑪麗蘇而獲得好評,但其在內容中融入的沙雕元素成了劇集出圈的鉤子也是不能否定的,與其說它是一部反瑪麗蘇偶像劇,不如說是一部有溫度、有關愛情的沙雕劇。要知道優質的沙雕劇從來都是有內含、有價值的。
這樣來看,現在還待開發的沙雕劇類型或許正是一個值得“投資”的好標的,畢竟有時候受眾群體就在那,不去主動發現就不會注意,但錯過就可惜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讀娛”(ID:yiqiduyu),作者:林不二子,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