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苗”,是北方農民故意把幼苗邊上的土踩實,暫時不澆水、不施肥的一種農作物育苗方法,目的是促使幼苗扎根更深的土地去汲取營養,讓莊稼能耐得住旱澇、扛得住風雨。
2021年10月下旬,河南省委選派的第一批近千名“墩苗育苗”干部,奔赴各自新的崗位,至今已3個月。奔赴異地工作的那些“苗”,“長勢”如何?疫情中的這個新年前,他們在忙什么?這個春節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
分管衛生健康的副縣長剛到任就遇到了突發疫情
蔡廣清晰地記得,2021年11月3日,扶溝縣排查出當時那波疫情的第一例確診病例,正是他來到周口市扶溝縣任副縣長且分管衛生健康工作的第15天。而這之前的15年,他在省直機關單位工作,并不在衛生防疫部門。
當時,扶溝縣立即啟動了戰時應急機制,他被任命為該縣的疫情防控指揮辦公室主任,除了完成辦公室的正常工作外,還要將分別涉及核酸檢測、流調協查、轉運隔離、后勤保障等的7個業務工作組協調配合,全面有序推進工作。
蔡廣介紹,當時疫情初期,他連續熬夜四五天,白天晚上連軸轉,“我印象里,第二天睡了一個多小時,第四天睡了兩個小時,第五、第六天,大概分別睡了三個多小時。”
他深知自己肩負著78萬扶溝百姓的生命安危,所以不拼不行。“你干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全縣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蔡廣說。
好在,那波疫情已經退去,這段經歷帶給他的成長堪比脫胎換骨,他這棵“苗”的“根系”也變得更為發達。
但是,暫時喘了口氣之后,他的新挑戰又隨之而來。
蔡廣介紹,扶溝縣作為外出務工人員大縣,從2021年12月25日到2022年1月23日,從全國各地返回扶溝縣的人員已達9萬多人,隨著春節臨近,數字也在快速攀升。如何從浩浩蕩蕩的返鄉大軍中,過濾掉新冠病毒風險,這個年,對他來說,是又一關。
43歲的職場老“苗”謙遜得像剛畢業的大學生
“知識恐慌。”這是河南省糧食與物資儲備局執法監督處副處長劉洋任職該崗位后的最大感受。
被調任前,43歲的劉洋是周口市淮陽區新站鎮黨委書記。雖然大學學的是農學專業,但在糧食收購、貯存、銷售等方面的知識涉及的較少,而如今的工作,涉及不少具體政策法規和不曾學習過的專業知識,這讓他感到了“知識恐慌”。說話間,劉洋拿來厚厚一沓書和冊子。
他舉例介紹,比如普通人聽起來很簡單的“庫存”檢查,就涉及不少專業知識。
首先,需要直觀感受庫存情況,比如糧面是否整齊,是否有蟲繭網、鼠雀跡,是否有霉變異味,查看專卡信息等。然后用專門的扦樣器進行扦樣,測量庫存糧食的長寬高、水分含量、雜質含量,通過計算多項指標,判斷糧食是否有霉變、超耗等,進而判定是否存在儲糧安全隱患。
雖然已經是40多歲的職場老“苗”,可來到新崗位后,他卻謙遜得像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了在短時間內將書本上的知識熟記于心,他上班看、下班也看。但紙上得來終覺淺,于是,他向領導申請盡可能多地跟隨同事實地查辦案件。
比如前段時間,劉洋和同事一同前往糧倉查辦案件,根據相關條例規定,扦樣5處就可以查明情況,劉洋和同事們足足扦樣了50處。
就是在這樣的謹慎、細致的案件查辦流程中,劉洋這棵“苗”在“貪婪”地汲取營養。
自稱“運動員”,3個月來一直在跑道上拼命“跨欄”
“我沒有任何基層工作經歷,來之前也咨詢了很多人,盡管想象了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但是來之后所有的困難還是超乎想象。”現任洛陽市洛龍區委常委、古城街道黨工委書記的張亞麗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她用“三員”形容自畢業后參加工作的角色轉換。研究生畢業后,在河南省統計局綜合處的9年多經濟分析工作,她稱作是全省經濟發展情況的“解說員”;后來被調到了省統計局核算處,相當于全省經濟發展情況的“記分員”;現在投入基層,她成了改革發展穩定賽場上拼搏的“運動員”。
3個月來,這個“運動員”一直在跑道上拼命“跨欄”,“不停地面對新的工作內容、新的工作方式、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每天都是新的。”
此前一直在鄭州生活的她舉了個小例子:如何用當地人能聽懂、愿意聽的“土話”交流,一度成為她與群眾交流的一個攔路虎。但通過細致觀察、尊重理解、用心溝通,她很快解決了這一問題。
雖然從鄭州到洛陽并不遠,但任職3個月以來,張亞麗僅回過3次家。她在適應新的角色,她不到5歲的女兒也在適應跟媽媽的分離。
春節能回鄭州陪女兒過年嗎?“要留在單位值班的,而且過年期間疫情防控、安全生產等方面都不能放松,即使回去過年,心里也是不安的,還是守在轄區放心呀。”張亞麗說。
對張亞麗來說,守崗過年,才是最大的安心。
平均一周至少下鄉一次“在鄉鎮待時間長了坐不住”
“在鄉鎮待時間長了,我坐不住。”在基層干了17年工作的趙建庭和以上三棵“苗”不同的是,他的新崗位還在鄭州。
50歲的趙建庭,農學專業畢業后,在金水區區直機關工作了10年,后來又在鄭東新區干了17年的基層工作。對于此次被調任到鄭州市農業農村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鄭州市農委”)擔任副主任一職,已到了知天命年紀的他,用“實在想不到”來形容。
“來上班的第一周,我把我分管的一個中心、5個站所、4個處,一個不落地走訪了一遍,3天時間就走訪完了。”趙建庭說。
3個月以來,不論是帶領農業生產處人員下鄉實地指導糧食蔬菜生產,還是與農田建設處人員指導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抑或是和農村改革處人員指導非農化、非糧化改革等,他下鄉實地考察了13次,平均一周至少下鄉一次。
通過這種方式,趙建庭更加快速、深度地融入新角色。同時,基層工作的扎實經驗也在有效地幫助他解決眼下的問題。
這個春節,趙建庭依然要做好隨時開啟“工作模式”的準備,隨時關注鄭州的雨雪等天氣情況,以便對農業生產進行相關指導。“比如,昨天我們就去中牟了,對雨雪天氣給菜農帶來的大棚等種植設施的損壞,進行了現場勘察和指導。”趙建庭說。
有苗不愁長,瑞雪兆豐年,苗的根系正努力扎向大地深處,汲取更為充足的養分……(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郭爽爽/文劉鴻翔/圖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