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聲音會被聽到,我們的‘金點子’也會被采納!”
讓丹麥人李曦萌直呼“意想不到的”,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上海這座城市的生動實踐。
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上海,吸引著海內外人才。大約十余萬外籍人士常年居住于上海,他們在這里成就事業、安居樂業,將上海視為“第二故鄉”。
特別是在上海打造全過程人民民主最佳實踐地的過程中,他們“入鄉隨俗”充分參與進來,依托鄰里互動、社區自治共治等平臺,貢獻自己的智慧,其中個別“金點子”甚至還被寫入了中國法律。
土耳其擔保銀行股份公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諾揚·羅拿,于2018年針對《個人所得稅法》提出的相關意見建議,被全國人大采納并寫入相關法條。最近,身為特雷通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的李曦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修訂草案)》立法意見征詢會上暢所欲言……
外籍居民們真切感受到中國式民主的內核,紛紛表示:全過程人民民主,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都能與社會同步,是一個“共識構建”過程,中國民主由此深入人心、更加完善,中國形象愈發可敬、可愛。
社區單元格出謀劃策,“老外”成了居委會“編外人員”
社區,上海城市治理的最小“單元格”,擁有最強大的“牽引力”。從樓道轉角的海報告示,充實日常生活的課程活動,再到共商共議身邊事的新載體,很多外籍居民由此從社區“陌生人”轉變為“老熟人”,與社區“共情”并融入城市發展。
諾揚剛入住長寧區時,看到鄰居門上張貼著“文明家庭”標識。“我也想要”,他便叮囑家人守文明、學榜樣,慢慢理解這一在故鄉不曾見過的概念。
2000年來到上海時,菲律賓籍人士王煊熔的活動范圍不超過家中“四面墻”。盡管是家庭主婦,但她心中仍想著“看看外面的世界”。借由一場主題為“好人好事”的演講比賽,她分享了自己從事慈善事業的故事。自此,每當社區有活動,這位熱情開朗的“洋太太”總是自告奮勇積極參與。
與社區的距離近了,也為老外們參與社區自治共治打下了基礎。早在2000年,中文流利的諾揚,就受邀擔任社區“顧問”,幫助居民轉達心愿需求、商討社區大小事。二十多年來,他“參與”了古北居委會的“變遷史”——從公共綠地旁的小空間發展為如今的古北市民議事廳。
議事桌前“頭腦風暴”,“金點子”被寫入法條
有了古北市民議事廳,“洋啄木鳥”的身影就更活躍了。小到社區一顆“螺絲釘”,大到法律條例等,共商共議中“金點子”多了,他們也成了城市發展的“特邀動能”。
諾揚與王煊熔剛成為議事員時還有些“懵”——“只知道這是個溝通商量的平臺,為的就是社區的進步與和睦。”好在他們做起事來可一點也不含糊。王煊熔參加的第一個大討論,主題是“文明養狗”。市民議事廳立刻召開會議,議事員們現場“出謀劃策”:“要給狗狗拴繩子”“在垃圾桶旁邊放置‘便便袋’”“路上設置養寵標識”……一場“頭腦風暴”下來,古北社區《文明養寵公約》在共識中出爐。
2015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在虹橋街道設立首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包括王煊熔在內的不少外籍居民被聘為首批信息員。在這里,他們的好想法甚至被寫入了中國法條。
比如,2018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進行意見征詢,就采納了來自古北中外議事員的聲音:“垃圾分類是全民大事,應全民動員,特別要發動企事業單位和居民人人參與,以點帶面才能將工作做深做透。”
事實上,外籍居民們的這些“金點子”全部源于實踐。此前圍繞社區垃圾分類,他們就群策群力,王煊熔提出每層樓都應有一個垃圾桶,保潔員逐一收集;李曦萌建議將垃圾投放點設在地下車庫;日本人菅沼真理子則分享了干濕垃圾分類的經驗……這些由外籍議事員參與提出的“金點子”順利被采納,并在古北社區全面推廣。等到上海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時,古北社區早就收獲了由中外議事員摸索出來的“治理寶典”。
朋友圈里縱深拓展,帶動更多人參與自治共治
這兩年,老外們的聲音也出現在更多領域。每年市政協會針對外籍人士召開一次建言會,作為榮譽市民的諾揚,每次都參加并提出建議。他最近提出一項關于“保護上海傳統手藝”的建議,希望“二次利用”商場閑置空間,讓修鞋改衣等傳統手藝師傅獲得生存空間。不久前市政協對外友好委員會舉辦的在滬外籍人士專題座談會上,李曦萌也建議:加快建設面向外國人的公共服務體系、公共服務載體,推動外籍人才更好地融入上海——這則建議正是來自于他的反復調研。
因為積極發聲,這些外籍居民以親身經歷帶動更多居民參與。身兼志愿者、顧問、議事員等多重身份的諾揚,每逢周末行程“撲撲滿”:來到中國,就一定要與社會方方面面產生聯系,這樣才能真正了解一個地方。越來越多外籍人士在諾揚的影響下參與到社區活動中來。“從一開始簡單的期待,到關注城市發展,他們都提出了不少具體可操作的想法。”
有人曾問起“為何熱衷參與?”王煊熔這樣回答:“立法征詢我們的意見,聽取我們的聲音,這就是一種尊重。而我的所言所行能為社區鄰里謀福利,又能帶給自己歸屬感與成就感,這就是中國人常說的‘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