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全市生產總值(GDP)突破4萬億元大關,達到4.3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1%。
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今年上海兩會現場,代表們在討論中也紛紛聚焦GDP以外的一些數據和指標,圍繞于此積極建言。“這些數據里,藏著上海邁向更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進一步剖析這些數據,是為了洞悉上海未來發展的質量、效率、結構,找到支撐可持續、更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海要找到新的增長邏輯和著力點,由此實現質的穩步提升與量的合理增長互動并進。
這些數據和指標背后,充分展現著上海這座超大城市謀定快動,謀劃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思路之變、理念之變、手勢之變,從而助力上海加快構筑未來發展戰略優勢。從這個角度看,數據不僅帶來信心,更指引著路徑。
4.32萬億背后值得咀嚼的增長邏輯
市人大代表、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振最關心的數字,無疑是上海GDP達到4.32萬億元。但他更看重這一數字背后的增長邏輯。
要進一步剖析這些數據,他拿出幾天前發布的《2021年上海市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指出其中一個細分指標:工業增速。2021年,上海工業增速達到9.5%,工業增加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不僅如此,拉長時間軸,上海工業投資已連續三年保持比較高的增長,特別是制造業高速增長,“這說明,昨日的投資已轉化為當下的產出,上海工業或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軌道”。
擴大有效投資是優化供給結構的重要支撐。再抽絲剝繭,投資流向哪些領域,數字與數字之間也有內生邏輯。
王振指出政府工作報告里的另一組數據: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產業制造業產值增長18.3%。他認為,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動能,上海的新動能在哪里?從上述三大先導產業的增速,以及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等六大重點產業的布局中就能看到,上海這幾年產業結構調整順利推進,未來將更多依靠創新和科技型產業,為GDP增加含金量。
當下,上海快馬加鞭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上??梢酝ㄟ^‘大終端’的創新發展,來帶動集成電路的發展。”市人大代表、上海大學微電子學院執行院長張建華以智能網聯汽車為例,其“三大件”——高算力芯片、智能駕駛座艙和智能傳感器,都與集成電路產業密切相關,隨著汽車越來越智能,“三大件”成本占比會越來越大,這將為集成電路產業打開巨大的想象空間。
生物醫藥也是三大先導產業之一。據統計,2021年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的國產創新藥中,多個出自上海,且幾乎都是“首款”新藥。市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藥物安全評價中心主任任進提議,當前,藥物研發模式已發生改變,生物藥物尤其是最新的基因治療、核酸藥物領域更需要智力投入,對于那些手握前沿技術的創業團隊,政府應該幫一把,為他們“進階”鋪好路。
4.1%的占比,還要關注結構比
過去一年,上海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GDP的比例保持在4.1%左右。預計2022年將升至4.2%。這同樣引發與會代表們熱議。
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指統計年度內全社會實際用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的經費支出。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GDP的比重,即研發投入強度,被視為衡量一個地區科技投入水平最為重要的指標。
比照上??苿撝行?ldquo;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上海全社會R&D經費支出這一比例將達到4.5%左右。目前4.1%的比例,基本比肩全球重要科創城市的研發強度,也為上海進一步提升創新策源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打下堅實基礎。
會場上,代表們更關心的是:除了保持目前的研發投入強度外,更要聚焦R&D經費的支出結構——即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的各自占比。
市人大代表、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指出:這一結構在國際上有相關標準,由此看出錢究竟花在哪里,產出多大效率。他建議,應該用三個角度來進一步分析這個結構。首先,就是三者占比;其次,要看經費去向的結構,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其他;第三,還要看投入經費的來源結構,即這個投入資金是來自于政府,來自于企業,或其他。他建議,對這三個結構都應該有深入研究和關注,甚至要提出明確目標,“這就是追求高質量的一種導向,這更能體現其中的含金量”。他特別強調,要厘清基礎研究與技術研究之間的關系,即科學和應用之間的關系。要重視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全社會要形成共識,要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提高基礎研究投入在R&D中的占比,“應該明確提出這個結構性目標,并解決實際路徑怎么走”。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可持續動能。與會的市人大代表們“抓準”了4.1%的結構含金量。不少人提出,這方面的投入要處理好“陽春白雪”與“真金白銀”之間的關系。即,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
市人大代表、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原館長劉民鋼贊同提高基礎研究的投入占比。他說,做基礎研究,就是“做什么都不知道的研究”,也是“不知道會怎么樣的研究”,一定要舍得投入,也要有一定寬容度,基礎研究一旦有所突破,就能給技術和應用研究帶來更快、更大的突破,最終形成投入產出的高效率、高質量。
另一個“4萬億”與搶占話語權
過去一年,上海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4萬億元以上,增長16.5%。“能突破4萬億元很不容易。”市人大代表、上海海事大學副校長嚴偉說,尤其是過去幾年,受到全球疫情蔓延等因素影響,加大了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不確定性,上海是全國外貿進出口的重鎮,這份成績單對上海、全國甚至是全球貿易都有巨大的信心提振作用。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上海將深入對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加快構建鏈接全球的貿易投資網絡,大力發展跨境電商、離岸貿易、國際分撥、市場采購、保稅維修等新型國際貿易,深入推進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
面向未來,上海在外貿領域還有哪些新機遇?嚴偉認為,上海不妨利用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有授權立法的獨特優勢,提前布局應對《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數字貿易規則,在尚未達成國際共識的領域先行先試。比如,對特定領域提出數據及設施本地化相關規定;對特定交易司法管轄權加以界定;根據特定類別實行區別化征稅等,“在這些數字貿易規則的國際協定中,建議上海加速打開缺口,形成突破,進而找到話語權,更好起到引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