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像“點點猜歌”這類號稱“答題賺錢”“猜歌賺錢”的軟件還有不少,它們往往打出“輕輕松松賺錢”“新人下載即可獲得大額紅包”“不看廣告也能賺到錢”“提現到賬無門檻”等廣告語,吸引人們下載APP答題、做任務。不少人花費大量時間在上面,最終根本無法提現或僅能提現幾元錢甚至幾毛錢。
很有誘惑力的“提現到賬無門檻”很有可能是“一場空”。而在參與者大呼“上當”的背后,則是這些軟件引流盈利。借助報道來看,第一類是軟件本身為用戶提供實質性服務,提現作為引流的附屬功能,吸引用戶下載使用軟件;第二類是軟件僅以提現為目的吸引用戶,用戶通過不斷地做任務等賺取提現金額,積累到應用規定金額時再提現。
值得注意的是,虛假宣傳誘導廣告的存在,以及明星代言真偽難辨。比如,一些提現軟件在使用過程中還會誘導用戶分享,或通過一些頁面設計“伎倆”,讓用戶無意識地下載插件或跳轉頁面。一些提現軟件不乏由明星代言,但代言的真偽有待考證。由此可見,提現軟件圈套只能會讓參與者很受傷。
提現軟件圈套的存在,不僅是對用戶的愚弄,更是對市場秩序的擾亂。從法律層面看,如果提現軟件宣傳的提現條件引發用戶誤解從而引導其下載,而這款軟件在實際使用時卻無法實現提現功能,則可能涉嫌虛假宣傳或者虛假廣告。也就是說,用戶手段權益侵害,完全可以通過法律途徑進行維權。
遏制此類圈套的泛濫,強化市場監管很有必要。從根本上來講,提現軟件圈套的存在,也暴露出相關部門執法力度不夠。所以,無論是工商監管、廣告執法機關監管,均應該加大力度。比如,違反廣告法規定,構成虛假宣傳,工商主管部門可以對其進行監管,進行相應處罰。可以說,監管部門不手軟,才能夠不斷擠壓提現軟件圈套生存的空間。
此外,平臺也應該負起責任。有律師表示,通常情況下平臺沒有主動監管的義務,但是針對屢遭投訴的提現軟件,平臺應采取相應措施。事實上確如其言,尤其是提供軟件下載的平臺應該履行好自身責任。比如,若針對屢遭用戶投訴的軟件,平臺拒不履職,則需承擔相應責任。對此,就應該對上架的軟件嚴格把關。
最后,從個人角度來講,應該認識到,這些提現軟件,大量用戶根本無法提現,花費大量時間卻得不到任何獎勵。所以,一方面要杜絕貪圖便宜的心理,規避“天上掉餡餅”的妄想,謹防掉入虛假宣傳的陷阱;另一方面也應該學會主動維權,比如,遇到侵權行為時,消費者應該勇敢地通過12315等平臺積極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