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遭遇疫情影響,面臨通脹壓力,今年,國內部分地區又遭遇汛情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該如何正確理解當前的形勢?鄭州具有怎樣的優勢?商貿業面臨的下一個五年、十年會是什么樣?
10月16日,中國(鄭州)商貿物流大會暨華豐·第五屆中原批發商大會,邀請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通過主題演講《中國經濟的調整和新增長周期》給出參考。
會上,姚洋預測,“中國在千年之后,再一次站到世界技術的前沿,回到北宋時期(中國在世界)的榮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依我看,就是中華民族要重新站在世界民族之林,回到中華民族的巔峰時刻——‘汴京時刻’。”
談技術引領
中國在這三個領域有巨大的優勢
姚洋認為,在AI自動化、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這三個領域技術進步的帶動下,世界經濟包括中國經濟將要進入一個新的增長周期,而中國在以上三個領域有巨大的優勢。
他分析,一個新的技術,要帶動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經濟的全面發展,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技術要新穎、高回報、吸引大量投資;二是技術要成熟,成本要低;三是技術應用廣泛,市場量大。
1AI和機器人:中國優勢明顯
第一項就是AI和機器人,AI和機器人精巧的程度超越了99%的人,五年前,因技術價格昂貴應用較少。
姚洋認為,中國在AI和機器人等新興技術領域具有巨大的優勢,海量數據可以加速AI的改進,這就導致AI需要大量的編程員,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國擁有巨大的人力資源儲備,同時中國巨大的市場可以消化創新成本。
“有些人說我們光搞應用大而不強,核心算法都在外國人手里,但是,想一想,如果中國應用廣泛了,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在算法方面一定會走在世界前列。”姚洋說。
中國物流行業利用互聯網、AI技術較早,因為應用場景大,客戶有需求。比如,物流運輸開始時要有調度,后來因為競爭,消費者提高了要求,導致運輸變得越來越精準。以上海的無人碼頭為例,如果中國所有碼頭都變成了無人碼頭,AI自動化代替勞動力,會極大地改善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減少。未來,人們應該更關注失業問題,因為機器人把人的工作全都干了。
2新能源:中國在太陽能領域領先世界
據姚洋介紹,中國在太陽能電子板方面既大又強。2020年我國的太陽能裝機容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世界光伏組件75%在中國生產。太陽能成本已經與火電持平,預計未來五年太陽能成本將再降三分之一。
尾氣排放、輪胎磨損都是一種排放,雙碳目標與商貿物流業息息相關。
姚洋表示,未來經濟增長速度在5.5%~6%,能源效率每年提高3%,需要快速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十四五”期間,煤炭占比下降10個百分點,帶來8個百分點的排放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6個百分點,排放總體每年下降4.6%,尚不及經濟增長速度。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上,2021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COP26)將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姚洋認為,如果峰會能達成一致,開始征收所謂的世界統一的碳價,對中國經濟是有利的,因為中國在太陽能領域是領先世界的。
3電動汽車:成本比歐洲低20%~60%
姚洋介紹,盡管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市場,但是中國燃油車銷量只占到世界的10%,而電動汽車銷量占到了世界的30%~40%,中國在電動汽車方面占有巨大優勢。
據瑞銀報告顯示,中國企業生產了全球72%的太陽能組件、69%的鋰電池和45%的風力渦輪機。與銷量占全球10%的燃油車相比,占比30%~40%的電動汽車可能成為電動汽車革命的顛覆性力量。中國電動汽車在續航里程、動力傳動系統效率、電池能量密度、成本甚至智能化方面的競爭力不斷增強。
姚洋認為,中國在電動汽車方面具有成本優勢,鋰是稀有金屬,世界存量有限,如果大規模搞電動汽車的話會有瓶頸,電池用著用著會沒材料。以鈉離子為基礎的電池能源密度比較低,如果能夠做出來商用的鈉電池,那電動汽車電池的價格就會大大下降。由于在中國給電動汽車充電既方便又便宜,成本相對于歐洲低20%~60%。在技術方面,中國領先型的電動汽車續航里程達到700公里,到2030年,電動汽車銷量有望達到1400萬輛(2020年為110萬輛)。
“預計到2030年,我們的電動汽車銷量要達到1400萬臺,所以這些造車新勢力的崛起非常快。”姚洋說。
隨著造車新勢力崛起,2020年1月以來,中國低端的電動汽車遍地開花,高端的電動汽車銷量也在穩步提高。
談城市化2.0
六成以上人口將集中在七個城市圈
當中國的技術進入世界第一陣營,而中國的人均收入還相對較低,只有美國的六分之一,這也意味著上升空間巨大。
姚洋認為,隨著城市化發展進入2.0時代,人口將進行梯度轉移。今后15年,仍將有近2億人進城,農村人口向主城區和縣城集中,三、四線城市人口向中心城市區域集中。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2010~2020年中國人口變動來看,中國形成了七大城市圈,分別是珠三角、長三角、武漢—長沙、四川盆地、西安—咸陽、鄭州、京津冀地區。
城市化發展早期,各個城市同時發展,各個城市人口都增長。隨著經濟活動高級化、交通便利化,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未來,當中心城市生活和生產成本不斷增加,人口將返回邊緣城市。
姚洋預計,到2035年城市化率達75%以上,60%以上的人口將集中在以上七個城市圈。
談鄭州優勢
鄭州首位度越來越高但中歐班列發展有巨大的改進空間
鄭州位于京廣線和隴海線的交叉點、歐亞大陸橋的重要節點,作為河南省高首位度城市,鄭東新區的建設使得鄭州的優勢越來越顯現出來。
從整個河南省人口和GDP的變化可以看出,鄭州的人口、GDP增長速度最快,首位度越來越高。
但是,從中歐班列的情況來看,姚洋認為鄭州有巨大的改進空間。2020年,西安開了3720列,是2019年的1.7倍,國際貨運281.1萬噸,成都開了2800余列,重慶開了2177列,鄭州開了1126列,國際貨運71.49萬噸。
姚洋建議,鄭州應該再發揮一下自己的區位優勢。以成都為例,成都生產了一些比較高端、體積較小的電子產品,通過中歐班列直接運輸。鄭州能不能發揮區位優勢,優化資源組合,圍繞陸港發展較高端出口產業、電子產品等,從而打造一個新的產業集群?(河南商報記者馬千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