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溫氏股份發布2021年年報,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649.54億元,同比下降13.3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34.04億元,上年同期為74.26億元,同比下降280.51%。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這是自2007年以來,溫氏股份首次全年業績錄得虧損。而深度虧損背后,主要是飼料成本的上漲加重了養豬成本與生豬價格的嚴重倒掛。根據財報,過去一年,溫氏股份毛豬銷售均價為17.39元/公斤,同比下降48.18%。
巨虧之后,公司延續了6年的分紅記錄也要中斷。年報中,溫氏股份表示公司計劃不派發現金紅利,不送紅股,不以公積金轉增股本。
此外,在去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下降90.95%的情況下,為了保證經營現金流的安全,公司暫緩了新建種豬場產能,擬拿出不超過70億元的自有資金進行委托理財。
對于養豬主業何時能夠走出困境,溫氏股份判斷,2021年1月之后生豬價格開始進入單邊下行階段,10月份生豬價格再創新低,至報告期末又重新開始下探,目前仍處于周期底部。
創紀錄虧損背后
財報顯示,溫氏股份的主要業務是肉雞和肉豬的養殖及其銷售;兼營肉鴨、奶牛、蛋雞、鴿子等的養殖及其產品的銷售。
報告期內,公司主要產品為肉雞和肉豬,其他產品為肉鴨、雞蛋、原奶及其乳制品、生鮮肉食品及其加工品、農牧設備和獸藥等。
其中養殖占絕對大頭,2021年養殖行業營收625.45億元,占比96.29%。包括銷售肉豬1321.74萬頭(含毛豬和鮮品),約占全國生豬出欄量的2%;銷售肉雞11.01億只,約占全國黃羽雞和白羽雞總出欄量的11%。
此外,乳品行業貢獻銷售收入10.62億元,占比1.64%;獸藥、肉制品和設備制造等其他行業營收金額均不足10億元。
具體到占營收大頭的養殖行業,肉雞類產品和肉豬類產品對溫氏股份的業績驅動作用最為明顯,2021年兩者營收分別為303.28億元和294.94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46.69%和45.41%。
盡管從銷量來看,肉雞和肉豬全年銷量分別有4.76%和38.47%的同比增幅,但肉豬價格接近腰斬的下跌,導致公司全年營收下滑了13.31%,并造成凈利潤也迎來2015年上市后的首次虧損。
財報將這些影響因素,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是報告期內,公司毛豬銷售均價為17.39元/公斤,同比下降48.18%。同時因飼料原料價格連續上漲、公司外購部分豬苗育肥、持續推進種豬優化等因素推高養豬成本,公司肉豬養殖業務利潤同比大幅下降,肉豬養殖業務出現深度虧損。
二是肉雞行情有所好轉,公司禽業生產成績較好,實現整體盈利報告期內,公司毛雞銷售均價為13.20元/公斤,同比增長13.50%。雖因飼料原料價格連續上漲拉高養殖成本,但公司養雞業生產成績連續多月維持公司歷史較高水平,整體實現盈利。但公司養雞業務的盈利僅彌補養豬業務部分虧損。
盡管公司為降低飼料原料采購成本,推進實施玉米、豆粕減量替代方案,剔除營養水平和原料價格變化,報告期內豬、雞、鴨配方成本降低超過120元/噸。但去年豬肉類業務的毛利率僅為-30.39%、雞肉類為9.00%,兩者相比上一年的變化幅度為減少60.97%和增加8.62%。
三是報告期內,公司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和要求,攤銷股權激勵費用4.95億元;對目前存欄的消耗性生物資產和生產性生物資產計提了減值準備約20億元,其中種豬減值19.07億元。
主要是由于前期外購種豬成本高、受疫病侵襲影響種豬利用率低等因素,導致賬面價值偏高,而經測算的可回收金額少,從而需要計提較大額的生物資產減值準備。同時公司為應對行業低迷期而增加融資,財務費用同比大幅增加。
溫氏股份稱,去年絕大部分同行業上市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超50%以上或出現較大虧損,公司凈利潤下降280.51%符合行業發展狀況。
資產負債率創歷史新高
行業人士認為,嚴重虧損之下,養豬豬企需要警惕現金流壓力。
雷達財經注意到,行業虧損之王正邦科技,已經拉響了現金流“警報”。
4月14日晚間,正邦科技對深交所的關注函進行了回復,稱若此時將閑置募集資金合計35.42億元一次性歸還至募集資金專戶,期間資金歸集將產生較多的財務費用,在此寒冬情況下,也將對公司目前的生產經營造成一定的影響。
此前公司業績預告顯示,2021年虧損金額將在182億元–197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416.84%-442.96%。
公司指出,報告期內銷售生豬1492.67萬頭,同比增長56.14%。由于國內生豬市場價格下滑,公司單頭銷售均價為16.60元/公斤,同比下降16.10元/公斤,單頭收入下降1653元,銷量的上升疊加銷售價格的下降影響利潤88.73億元。
從2021年三季報來看,正邦科技賬上的貨幣資金僅為60.70億元。同期公司的流動負債卻高達304.74億元,其中包括短期借款139.93億元,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50.6億元。
資金面吃緊,正邦科技除了超期占用前期項目的募投資金,還欲將數家飼料企業出售給大北農,有望回收現金20-25億元。公司控股股東正邦集團的現金流也受到考驗,4月15日晚間公告顯示,正邦集團所持的1175萬股已被司法凍結。
溫氏股份年報顯示,2021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7.66億元,2020年為84.65億元,同比下降90.95%。主要是生豬價格出現大幅下跌,肉豬存欄量增加以及飼料原料采購價格上升所導致。
相反,公司增加了債務融資,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增加257.76%。這也導致溫氏股份的資產負債率大幅飆升,從2020年的40.88%上升至2021年的64.1%,而2019年時這一指標僅為28.9%,歷史上也從未突破50%。
流動性方面,截至報告期末公司貨幣資金76.33億元,短期借款17.57億元,但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67.72億元,其中賬齡在1年期內的應付貨款為31.61億元。
財報稱,2021年1月起,生豬價格從36元/公斤左右快速下行,最低跌破10元/公斤,為保證公司經營現金流安全,公司果斷暫緩新建種豬場產能,做到量入為出。同時,積極拓寬融資渠道,準備好“過冬”資金。
此外,鑒于公司2021年度實現的可供分配利潤為負值,綜合考慮公司未來業務發展需求,公司決定2021年度不派發現金紅利、不送紅股,不以資本公積轉增股本,未分配利潤結轉至下一年度。根據同花順iFinD,公司上市以來延續6年的分紅記錄,也將終止。
不過從行業來看,豬肉價格下跌的背景下,仍有豬企逆勢“豪賭”產能。4月11日,唐人神公告稱,擬定增不超過12.2億元分別用作生豬養殖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據統計,包括牧原、傲農生物、新希望在內的9家A股上市養豬企業,今年目標出欄量合計9882.9萬頭,較2021年出欄量增長30%。
不過,一位農林牧漁板塊的分析師提醒,產能擴張背后更加考驗生豬企業的現金流實力。對于養殖場,現金流的穩定運轉才是保障其平穩運營的關鍵。
業績反轉何時來?
溫氏股份、正邦科技的虧損不是個例。
根據業績預告,新希望預計2021年虧損86億元至96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49.44億元;天邦股份預計虧損35億元至40億元,上年同期為盈利32.4億元。
行業大面積轉虧之下,“豬周期”何時見底?溫氏股份表示,2020年生豬價格在高位震蕩,2021年1月之后生豬價格開始進入單邊下行階段,10月份生豬價格再創新低,至本報告期末又重新開始下探,目前仍處于周期底部。
統計數據,佐證了這一判斷。據農業農村部監測,2022年4月4日-10日,全國規模以上生豬定點屠宰企業生豬平均收購價格為13.82元/公斤,環比上漲0.6%,同比下降42.7%。白條肉平均出廠價格為18.52元/公斤,環比上漲0.3%,同比下降40.9%。
而豬企處出于資金壓力或看空未來行情的考量,紛紛增加了出欄量。從已披露的3月份數據看,金新農生豬銷量環比增長192.77%,溫氏股份銷量環比增長35.49%,新希望銷量環比增長46%,天邦股份銷量環比增長17.20%,正邦科技銷量環比增長93.36%。
天風期貨近日在報告中稱,3月份生豬出欄增加的同時,3月末的存欄數據依然保持偏高;目前仔豬的產量數據或暗示四、五月份生豬出欄量的總和大概率會和二、三月份相當;今年三季度的出欄壓力依然不可小覷。
除了供需因素外,豬企還不得不面臨成本壓力,2022年以來,飼料價格不斷上漲,導致養殖成本進一步增加,養殖戶陷入雙面擠壓的情況。
據了解,飼料成本占養殖成本的75%,而飼料的60%至70%都是玉米。我國進口的玉米主要用于飼料加工,由于我國的玉米較為缺乏,所以對原料進口的依賴性大。
2021年我國從美國進口玉米1983萬噸,占進口總量的70%;從烏克蘭境況824萬噸,占比29.07%。有分析認為,國際農產品貿易格局發生影響,或將推高國際糧價。
太平洋證券此前指出,粗算估算,目前養豬單位成本較春節前上升1元/公斤,漲幅約7%。太平洋證券認為,在成本上升和豬價低迷的雙重影響下,行業持續大幅虧損,資金鏈進一步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