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封控管理近一個月,基層居委會所要承受的是持續高強度工作所帶來的巨大壓力。組織核酸檢測、抗原自測,保障居民配藥、生活物資供應……在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李娟現在每天依然是忙得一刻不停,可她堅守戰“疫”一線的信心卻愈發堅定:“老百姓越來越信任我們,我們整個團隊也越干越有勁!”
李娟的底氣來自于從一場場實戰中總結出的經驗。特殊時期,在她帶領下,小區社工和志愿者團隊擰成一股繩,有任務齊心完成、有難題一起攻克,一項項“誰都沒干過”的工作逐步順暢了起來。居民們也在微信群里紛紛留言點贊說:“這是一支豁得出、頂得上、能打勝仗的隊伍。”
工作群、志愿者群都成了她的指揮陣地
“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是李娟一直以來的工作信條。即使是面對突如其來的封控,很多準備工作也早已做在了前面。市新小區共有56個門棟,2600多名居民。憑著多年社區工作經驗,李娟決定按空間布局,把小區劃分成7個片區,每個片區設置一名總負責人。由各負責人牽頭,在核酸檢測前排摸各戶實際居住人數,形成一樓一表,第一時間掌握核酸檢測總人數,做到底數清、情況明。每個片區各自建立一個微信群,及時將上級通知傳達給居民,同時做好答疑解惑,安定民心。
要想減輕工作人員的壓力、提高效率,分工就要明確且合理,既不能缺位也不能過分壓擔子。
每次核酸檢測前夜,李娟都會再核對兩件事情:一件是做好檢測當天的時間安排,確定各樓棟檢測順序和大致的檢測時間段,優化檢測線路,減少居民等待時間;第二件就是做好人員安排,將居委會干部和志愿者的分工固定下來,各項工作安排專人負責,確保檢測秩序的同時保證應檢盡檢。
一到現場,居委工作群、志愿者群、保安群等各個微信群都成了她的指揮陣地,來不及打字就通過語音通知,一條條指令清晰準確,得到大家迅速響應。
把“人”的工作做得更細
在市新居民區,一支主要由中青年組成的防疫志愿者隊伍活躍而精干。李娟和團隊提前了解志愿者專長和分工意愿,為分工打好基礎。她給這支隊伍起了個厲害的名字——“飛虎隊”,鼓舞大家的士氣。
昨天上午8點,李娟整理好當天小區中需要的志愿服務崗位——巡邏、配藥、送快遞等,2小時一個班次,發到“飛虎隊”大群里,讓志愿者們自己舉手認領。“這些都是每天固定的任務,只要一發布幾乎都會‘秒光’。一旦有臨時的緊急任務,我只要在群里喊一聲,很多志愿者都會挺身而出。”
下午1點,李娟剛吃上中午飯,一個電話就來了:政府配給的物資馬上就要到了。她在群里發出通知后,半小時內,10名志愿者就來報到集合。400多箱物資,前前后后耗時一個多小時就完成了卸貨和配送。
作為居民區書記,李娟時刻提醒自己把居民需求放在心上,收快遞、買菜、吃飯、就醫等問題她都做了細心考慮,盡力降低封控對老百姓生活的影響。
整個市新小區的出租率接近50%,里面的租客大多是周邊企業的白領,平常很少有做飯的習慣,有的甚至家里連燒水的電水壺都沒有。李娟想辦法聯系到一家共建單位,每天中午預定的盒飯數量要超過300個。“那家單位派了一個廚師負責燒,我們想辦法組織志愿者負責分裝,再運送進小區,總算解決了這些不做飯居民的吃飯問題。”
一個月連續干下來,盡管自己的家就在小區里,但直到現在她還經常在辦公室里睡行軍床,“畢竟有五六個兄弟姐妹一個多月沒能回家了,我要陪陪他們。”有時候遇上著急的事情,團隊里也難免有人要發脾氣。李娟會這樣安撫大家:“特殊時期,發火都沖著我來,發完火活還要繼續干。”
每天晚上,李娟都會堅持召集團隊做工作總結,核酸檢測的動線、志愿者的安排等都得看看哪里還有優化改進的地方。“就拿核酸檢測來說,我們的速度不斷加快,現在每棟樓平均下來都只要十多分鐘就能完成。只有這樣,老百姓的滿意度才能上去,團隊干起活兒來也會越來越有勁。”李娟告訴記者,“大家都說,寧愿要多辛苦一點,能干一點是一點,絕不能躺倒。”(本報記者 唐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