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根據SensorTower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1月抖音及其海外版TikTok以近6700萬下載量,繼續蟬聯全球移動應用(非游戲類)下載榜冠軍、同比增長7.1%。
而在其應用收入榜上,2021年全球消費者在抖音及其海外版TikTok上花費了超過23億美元、同比增長77%,其中美國仍是TikTok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同時,TikTok在去年也超越了谷歌,成為全球訪問量最大的網站。
從這些數據不難發現,在全球范圍內TikTok已經成為了一款可謂是一騎絕塵的應用,并且其正在不斷蠶食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平臺,甚至是搜索引擎谷歌的用戶使用時長。
就如同騰訊曾經推出過多達17款短視頻應用,試圖從頭部平臺抖音與快手手中獲得部分市場份額一樣,Meta也不曾放棄過在短視頻賽道挑戰TikTok。日前Meta方面宣布,此前僅在美國市場上線的Facebook短視頻功能Reels,將正式面向全球150多個國家推出。
同時在視頻創意工具及創作者激勵方面,Facebook也推出了相應的舉措。據悉在Reels測試期間,創作者將享有55%的廣告分成收入,并且平臺也開放了一套面向創作者的變現計劃。由此不難發現,無論是從形式、內容,還是創作者激勵方面,Meta都在逐步向TikTok看齊。
事實上,Reels這一短視頻產品最早出現在Meta旗下另一社交平臺Instagram中。并且早在2020年7月,Instagram就已推出了這個功能,允許用戶創建與分享15秒的音樂短視頻,同時還邀請了數位TikTok中的頭部創作者進行推廣。
而在更早前,Facebook(Meta曾用名)還曾在2018年推出過一款短視頻獨立應用Lasso,并且與當時的TikTok幾乎可以說是一模一樣。但這款應用在推出4個月后,美國市場的下載量僅僅只有近7萬,與TikTok完全無法相提并論。并且不出意外的是,Facebook在2020年7月就已將其悄然下線。
從2018年至今Meta方面將短視頻產品陸續加入Instagram與Facebook中,并逐步面向全球用戶推廣的這個路徑不難發現,對于TikTok所帶來的壓力,其已屬于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甚至曾一度認為“TikTok火爆的原因在于砸錢做推廣”的扎克伯格,也在日前表示,“公司整體正在向短視頻形態過渡”。這也代表著無論他對于TikTok如何的排斥和忌憚,也并未阻止短視頻如今已經穩穩地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
事實上在國外市場,并不止Meta這一家已經呈現出“火燒眉毛”之勢的互聯網公司。就在Meta更大范圍推廣Reels的同時,日前視頻流媒體平臺Netflix也宣布在電視上推出短視頻功能“Fast Laughs”,而這一功能最初是在2020年年底在移動端上線,主要內容包括原創與授權節目的短視頻內容片段,其中多為脫口秀或劇集中的搞笑片段。
對此Netflix方面表示,這一功能是為了鼓勵用戶將電視劇及電影等節目添加到觀看列表中,或者在觀看短視頻的過程中能夠更便利地一鍵跳轉至相關的播放頁。
然而“Fast Laughs”并非Netflix頭回“借鑒”其他社交平臺的相關功能,其早在2018年就采取了類似Instagram的“Stories”來實現預覽功能。但相比之下,Netflix這些“借鑒”并沒有太多的競爭關系,目的則更多在于迎合用戶的使用習慣,而目前單列豎屏短視頻的設計也已經儼然成為了“網絡原住民”瀏覽這類內容的習慣。
除了視頻流媒體平臺外,Spotify方面也已在去年開始測試短視頻功能“Discovery”。并且其同樣能夠像在抖音/TikTok中觀看豎屏短視頻一樣觀看音樂MV或相關內容,并且也可以在視頻下方一鍵“喜愛”歌曲。
不難發現,目前涵蓋短視頻功能的應用幾乎已經包括了所有類型的內容或社交平臺,這也與近年來的國內市場相關賽道幾乎走到了同一條道路上。在國內市場,愛奇藝、騰訊視頻等長視頻網站也曾在短視頻上大舉發力,如今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也都將短視頻板塊放到了極為重要的位置,甚至社交平臺例如微信,也在持續完善視頻號的相關功能與內容。
不過與國內市場許多用戶在看完了“X分鐘講完電影”的內容后,便不會再去視頻網站觀看影視劇,同時抖音和快手也深陷內容抄襲、版權問題、內容低質等問題一樣,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平臺的短視頻產品,又該如何規避這些問題呢?
現如今,似乎更多海外平臺也都只是抱著嘗試的心態,去探索短視頻與自身業務的結合。例如,Meta自身對于短視頻變現的方式也還停留在測試階段,而至于其能否改善該公司不斷下滑的廣告收入,則還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與國內市場抖音與快手的用戶群體幾乎涵蓋了各年齡段用戶不同。根據相關調查報告中公布的數據顯示,對于Facebook而言,最年輕與最年長的美國用戶年齡差距更小,并且65歲及以上的用戶有半數表示使用Facebook,但卻僅有2%會使用Instagram、Snapchat、TikTok等平臺。
并且在這份調查報告中也指出,YouTube與Facebook仍然是海外互聯網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平臺,在被調查者中有81%使用過YouTube、69%使用Facebook。
但不可否認的是,Instagram、Snapchat、TikTok等社交平臺在年輕人群中依舊還有著著大量用戶。其中在18歲至29歲人群中,使用Instagram的占比為71%、Snapchat和TikTok則分別為65%與50%,而TikTok的用戶年齡則相對更小,其60%的月活躍用戶年齡在16歲至24歲之間。
這其實并不難理解,畢竟出生在2000年之后的用戶群體,幾乎可以說是在視頻內容大量出現的社交媒體環境中成長的,因此也使得TikTok與Instagram有了能夠成為“青少年聚集地”的基礎。但在用戶群體區格較為明顯的海外市場,除了選擇擁抱“網絡新生代”的使用習慣外,讓平臺原有的用戶接納短視頻產品,或許并不是一件那么輕松的事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