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會收到來自家長讀者的提問:
“孩子總是玩游戲,我不想讓孩子玩游戲怎么辦?”
這時,我一般會追問:“如果不想讓孩子玩游戲,那你想讓他做什么呢?”
這時,他們會告訴我:“當然是讓想讓他好好讀書啊。”
于是我說:“那么,你可以把想讓孩子好好讀書作為行為改變的目標,以此替代‘不想讓孩子玩游戲’的改變目標。”
大部分人,在面對改變這一話題時,往往會將“不想要**”設為目標,而不是直接將“想要**”設為目標。
但其實,只有把“想要**”設為目標,才能幫你順利完成改變。
為什么?
可以通過一個游戲感受一下。
現在,請你在腦海中想象一頭紅色的大象,越生動具體,越清晰越好。
接下來,請你不要去想這頭紅色的大象,同時在嘴里也這么說:“不要去想這頭紅色的大象。”
就在你不斷告訴自己不要去想紅色大象的時候,這頭紅色大象是不是一次次的出現在你的頭腦中,始終揮之不去?
這就是以“不想要”為目標帶來的問題。
現在怎么辦?
請你現在,在你的頭腦中想象一頭毛色金黃的獅子。請你聚精會神的想象那頭獅子,想象關于它的一切細節。
這時,出現了什么呢?
之前在你頭腦中揮之不去的紅色大象,已在悄然間被毛色金黃的獅子取代了。
為什么?
關于改變,我一直有個觀點,那就是思維和行為都不存在真空,它們一定是動態平衡的,所以永遠都不存在“什么都沒有”的狀態。
這是什么意思?
比如:你決定從今天開始,每晚八點后都不玩手機,這是一個“不想要”的目標。
但是,如果你不玩手機,那每晚八點后你又要做什么呢,畢竟你需要通過做其它事來填充玩手機被拿掉后的時間,這時你的行動也許會從玩手機變成了玩電腦,或者玩ipad。
既然我們的思維和行為都不存在真空,那么當你從這個空間中拿走一些東西的時候,一定會有其他東西被補充進去,這些重新填充進去的東西也許會跟之前一樣“壞”,也許還會更壞。
這個空,肯定會被填滿,但未必是被好東西填滿的。
所以,如果你想獲得好的改變,那你就要首先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以“想要”為目標去代替“不想要”的目標。
而這個“想要”的東西與原來“不想要**”的東西必須是不兼容的,只有這樣,好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才能把不好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徹底替換掉。
具體怎么做?
如果你想改變的是某個行為習慣,比如,你希望從今天起,每晚八點后不玩手機。
那么現在,你就可以把自己的目標調整為:每晚八點出門跑步或是閱讀書籍,并完成思維導圖。
因為出門跑步和閱讀讀書的行為,與玩手機是無法同時進行的。這種無法同時進行的行為,彼此之間就是一種不兼容的替代關系。
那么,如果你想改變的是某個思維方式呢?
比如:如果你的思維方式常常是非常悲觀的,那么你就不能用“我不想要這么悲觀的看問題”來做改變的目標。
相反,你應該用“我想要樂觀積極的視角來看問題”作為改變目標。
只有這樣,你之前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才會被你想要的東西自然而然的替換掉。
因為,我們的行為和思維都不存在真空。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如果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又該怎么辦呢?
最簡單的辦法是:反義詞目標法。
比如,消極的反義詞是積極。
把“我不想要自己這么消極”,變成“我想要自己積極起來。”
比如,頹廢的反義詞是上進。
把“我不想要自己繼續頹廢下去”,變成“我想要自己上進。”
通過反義詞目標法,你可以把“不想要”轉變為“想要”。
接下來,你還需要把“想要”的東西變成非常具體的行為習慣與思維模式。而不是讓你的“想要”停留在積極、上進之類非常寬泛的詞語上。
比如:我們剛才說要每晚八點后出去跑步,就是非常具體的“想要”。
而“我想用樂觀積極的視角來看問題”這個目標,就不夠具體化,接下來你還需要對它進行具體化。
比如,把它具體化為“我想在每次看問題時,都能從不同角度想出三個更樂觀的視角。”
具體怎么做,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如何避免陷入負面思維?》
當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想要”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時候,原來那些“不想要”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就會變得越來越少,并最終接近微不足道。
這就像是一杯水中有一滴墨汁,而當你不斷往水杯里加水時,水會再次變得清澈起來,這滴墨汁也會消失不見。
最后的話
當你想要做出改變時,不要以“不想要”做目標,而要以“想要”做目標。
如果說“不想要”是做減法的話,那么“想要”就是做加法。
真正的改變,需要做的是加法,而不是減法。
與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