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安徽ETC在官網發布公告稱,由于微信支付的手續費持續上漲,已經超出了運營承受能力。因此在與騰訊協商未果后,選擇暫停使用微信支付服務,并建議用戶轉向支付寶、銀聯等支付渠道。
當然,在后續的記者采訪中,安徽ETC的負責人又明確說明,公告中所暫停的微信支付服務,是指用戶在預存ETC費用時不能使用微信支付,而在高速收費站通過掃碼的方式進行支付,卻不會受到影響。這也意味著,整件事情或許還存在緩和的可能。
不過湊巧的是,就在安徽ETC發布公告的十幾天前,微信支付剛剛響應國家政策,在月初宣布將對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實行支付手續優惠,表現出了明顯的讓利姿勢。
前后兩件事放在一起,不由得令人心生疑惑。微信支付究竟是表里不一、食言而肥,還是讓利小微商戶的同時,通過“吃大戶”的方式來轉嫁成本?
微信支付和手續費的糾葛,自其問世之日起就開始了。
針對個人用戶的收費方面,從最早期的轉賬手續費,到2016年3月1日后將收費轉至提現功能。再到2018年發布公告因民生銀行上調費率,進而將手續費從0.1%調整為0.15%,每一次手續費的調整,都引發了用戶群體的激烈討論。
而針對商戶的收費方面,微信支付從2015年變更商戶手續費計算規則后,長期以來收費標準都維持在0.6%左右。同時,基于個別行業的特殊性,費率標準也會有所浮動。
就比如計算機服務、網絡媒體、游戲等相關行業,其手續費費率都是1%。而且不同于大部分行業T+1,也即是在第二天結算第一天資金的結算周期,這些行業普遍采用的是T+7,即第八天結算第一天資金的模式。
同時,也有一些費率低于0.6%,甚至維持0費率的行業。比如,信用還款、水電煤氣公共事業繳費是0.2%,物流快遞、加油繳費、民辦中小幼是0.3%,醫院掛號平臺、民辦大學及學院則是0費率。
安徽ETC的ETC業務,類屬于生活繳費序列的城市交通、高速收費項目,采用的也是0.6%費率標準,結算周期T+1,與大多數行業的收費標準并沒有差異。只是ETC業務管理公司大都有著國有控股性質,嚴格意義上來講也有別于普通商戶,在具體的收費標準上或許會有所出入。
在這種前提下,安徽ETC因為手續費上漲導致運營承壓而暫時放棄微信支付,很難想象其他行業的商戶所承擔壓力是否也會比想象中更高。
對此,幾乎每一年的人大會議上,都不斷有人大代表發聲,或聲討微信支付不合理的收費標準,或提議降低微信支付的手續費。最近一次則是發生在去年3月份,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的主任朱列玉,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建議微信支付“大幅”降低手續費。
盡管多年來用戶群體對此類建議都表示擁護,但騰訊方面對于降低費率卻有著不同的看法。2016年,在類似的提議和質疑出現最初,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就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正面作出回應,聲稱費率的設計來自于第三方支付轉向銀行時,所產生的手續費成本,并非微信支付自己所能控制。
根據馬化騰在當年所引用的數據,僅是2016年1月份,銀行手續費所積累的成本已經達到3億元。而后,在2018年12月,微信支付還專門發布公告倡議“抵制0費率”,盡管針對的是當時服務商虛假宣傳的市場亂象,但也未嘗沒有為手續費“正名”的意思。
只是多年過去,有關微信支付費率不合理的討論仍在繼續,在被安徽ETC公開“棄用”后,用戶群體長久以來積攢的負面情緒,很難說不會引來一場小規模的集中爆發。尤其是數字人民幣開始進場,以支付寶為首的眾多移動支付平臺,也會樂于看到在第三方綜合支付市場份額中排名第二的微信支付丟失用戶。
從天眼查的數據庫中就能看到,與支付相關的企業信息高達46413條,而且有著大量的優秀資源匯集,競爭不可謂不激烈。
按照常理,無論是從為了平息輿論還是收攏用戶信心,微信支付或許都應該有所行動才對。但事實上,微信支付降低費率,甚至是采用“0費率”的可能性,并不會因此而增長。
縱觀全世界第三方支付市場,國內的移動支付費率,已經是全球最低水平了。
以微信支付、支付寶為首的國內移動支付平臺,據不完全統計,普遍采用的費率標準都是B端商戶0.6%、C端個人用戶0.1%。對于商戶標準,即便針對個別行業會有所調整,但整體平均費率仍然保持在0.5%-0.6%。
而在美國,據不完全統計,萬事達卡、Visa等全球支付網絡的標準費率是1.9%-2.9%,同時在此基礎上,還要添加一筆約為0.3美元的固定費用。移動支付平臺中,Square對商戶的費率標準在2.5%-3.5%的區間,PayPal則是2.7%-2.9%。
之所以能夠維持如此低水平的費率標準,除了現代支付系統CNAPS、成立銀聯等金融基建的完善。最重要的還是進入互聯網經濟時代后,隨著金融數字化的不斷升級,中國移動支付體系迅速成熟并被用戶群體所接受,再搭配補貼政策的扶持,短時間內基本實現了“無現金社會”的互聯網金融構想。
而且,在國內互聯網移動支付體系中,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上游銀行負責發卡、推廣、客服,中游服務商負責商戶服務、POS布控、交易風控,下游第三方支付平臺負責經營生態、拓展用戶、清算費用。
其中,微信支付等支付平臺,只是整個支付過程中相對末端的參與者。在支付過程中繳納的手續費,除去一部分作為通道費用交付給銀行,剩下的還要用來維持服務商的行業生態,整體盈利能力相對較為薄弱。
這也意味著,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平臺可能并沒有直接干涉手續費漲、降價的權力。而且,監管部門對互聯網金融活動的嚴格限制,以及疫情環境下對維持行業穩定的需求,都促使費率維持在合理穩定的數值,很難進行改動。
微信支付和安徽ETC的沖突,很難劃定誰對誰錯。真正出問題的地方,或許還處在兩家企業之外。
當然,微信支付的高手續費并不是完全合理的。“薄利多銷”的商業邏輯或許不應該延續至移動支付領域,人力、技術、運營等成本壓力,完全可以通過別的營銷模式來抵消。
就好比,移動支付平臺掌握著大量的用戶資源和行業數據,其價值本身就遠遠超出了“手續費”所能帶來的短期收益。根據中國互聯網中心近期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的網絡支付用戶規模已經達到9.04億,而且保持著穩定的增長速度。
龐大的用戶數量,意味著大量的流量來源。如果能夠通過“不賺錢”的支付為入口吸收用戶,對于流量紅利見頂,獲客成本也越來越高的互聯網企業而言,或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賦能作用。下一階段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競爭,很難說不會成為全方位、全渠道的綜合式競爭。
畢竟,類似于安徽ETC這樣拋棄高手續費平臺的企業,可能還會更多。
《手續費不斷上漲,與騰訊協商無果:安徽 ETC 將停止提供微信支付服務》——IT之家
《高呼“降低微信支付手續費”前,需要知道的三個事實》——移動支付網
《微信支付手續費率問題上熱搜,被指靠零費率擴張后反噬,回應曾稱基于成本壓力》——藍鯨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