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鄭姓出滎陽,作為鄭廟的守護者,69歲老人鄭勤建用真心守護“鄭氏祖塋”。修葺廟園、鋤草打掃、導游解說全都“一肩挑”,沒有管理經費,他自掏腰包,連水電費也由自己侄子幫交。
他不知道自己能守護多久,但他說,只要活著一天,他就不離開鄭廟。
榮光“守墓人”的傳說與傳承
天下鄭姓出滎陽。位于滎陽市東北方向的廣武鎮鄭王莊,有一座古建筑群——世界鄭氏文博院,鄭氏先祖先賢便長眠于此,這里也被稱為鄭廟。
作為“鄭氏祖塋”,每年都有不少海內外鄭氏后裔,來此朝拜謁祖。不管是尋根,還是慕名拜訪,他們都來了又去。但有一個人,來了卻再也沒有離開過,把自己的命運與這個地方緊密地聯系了起來,這個人就是鄭勤建。
在鄭王莊,一直流傳著一個傳說:戰國時期,韓滅鄭后,鄭國官員被埋葬在古滎陽的沼澤地內,鄭王莊的先人在歷史中便充當著“守墓人”的角色,守護埋葬于此的先祖。
時過境遷,這些傳說已無從考據,但在鄭勤建眼中,自己便是“守墓人”,守護著這些先祖先賢,期盼著“鄭氏祖塋”能夠祖德流芳。
談及鄭勤建與鄭廟的淵源,那已是40年前的事了。據他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不斷有海外華僑回到滎陽尋根問祖,雙方雖建立了聯系,但滎陽并沒有一個象征性的場所。當時,正逢鄭勤建從部隊復員回鄉,擔任村里的生產隊長,為了弘揚鄭氏文化,在他的倡導下,村里開始自費修建“鄭氏祖塋”。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鄭勤建感慨地說:“村子里拿出1850塊錢,便開始了修建工作。當時村里的人齊心協力,有地的出地,有力的出力,加上海外華僑的捐助,祖塋終于在1992年修好了。”
與祖塋一起修好的還有鄭氏祖塋紀念碑,建好當年便舉辦了較大規模的鄭氏祭祖活動。自此鄭氏的宗親,有了一個正式祭拜的場合。
在此期間,鄭勤建作為張河村黨支部委員,一直參與管理祖塋。
隨著發展,簡單的祖塋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滎陽市政府重新規劃了規模更大的鄭廟,2004年9月,氣勢恢宏,占地108畝地的鄭廟拔地而起。院內的神道石像、三公碑、文化展廳、始祖殿等應有盡有,十分氣派。
那兩年,各種規模浩大的文化節以及宗親祭祖大會都在此舉辦,一時風光無限,回憶鄭廟曾經的榮光,今年69歲的鄭勤建滿臉自豪。
困難年近七旬老人住進廟里“守護”
2006年后,鄭廟開始逐漸走向沒落,失去了人氣。特別是近兩年,因機構改革與疫情影響,日常維護經費也沒有了,偌大的廟院內,荒蕪、凄涼、落寞成了常態。
“現在的人思想變了,沒有錢怎么讓人愿意來管理?”但鄭廟不能沒人管,鄭勤建毅然站出來,承擔起鄭廟管理的職責。
據鄭勤建介紹,從2020年開始,他便搬進鄭廟無償守廟,連水電費都由親戚承擔。兒子知道后,也勸他,但老人的回復卻是:“我以后養老都要在廟里!”
鄭勤建日常并沒有收入來源,為了生計,他種了6畝地,能顧住吃喝。平時沒人參觀的時候,他會鎖上大門,留下一個聯系方式,去忙活地里的活兒。
更多的時候,他一個人靜靜地自處,“一個人不會感到孤單,這里很僻靜,反而合我心意。”
若有人來參觀,鄭勤建便扮起講解員的角色,對鄭氏文化耳濡目染的他,講解起來如數家珍。
廟院里整整齊齊的才像樣,鄭勤建經常打掃,盡量讓院子干凈,但因為院子太大,他一個人打掃不過來,每隔一段時間,他會召集鄉親共同打掃。
鄭廟并不產生效益,時間長了,鄭王莊的個別村民便提出異議:不如在這塊地上干些別的,還能產生福利。鄭勤建反駁說,鄭廟是連接在外鄭氏子孫的紐帶,怎么能挪作他用呢?未來一定可以發展起來,別說福利,村莊面貌都能改變!
鄭勤建也知道鄭廟的發展不如從前,但不管怎樣,鄭氏在外的后代回來能有個去處,他就很滿足了。
老人固執地認為,守好這個根脈,就是對先祖的敬仰、對鄭氏文化的傳承。
呼吁愛心接力讓“守墓人”過得更好
對于鄭廟以及鄭勤建的現狀,滎陽鄭氏研究會原會長鄭國華表示無奈,不管是祖塋還是鄭廟,鄭國華都參與規劃以及建設。
他表示,為了鄭廟能夠發展,近些年也做過不少努力,比如讓鄭氏文化與炎黃文化、黃河文化融入在一起,希望未來的發展空間更大一些。
對于鄭勤建,鄭國華說:“有關部門要保證鄭廟正常的管理工作,對鄭勤建可以以聘請的形式,給予他相應的補助。”
像鄭勤建這樣的“守墓人”并不算少,他們在有限的光陰里,做了無盡的守望。
河南省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健也注意到這個“群體”,在他的呼吁下,不少志愿者對這些“守墓人”進行了資助,“我們對范仲淹的守墓人,每年都資助6000塊錢,已經資助兩年了。”
守望者計劃
在河南,遺跡(墓園)守望者,有一大群人。有的一守就是幾十年,甚至幾代人。他們多是長期“臨時工”,“待遇”很低,一個月或100元,或200元,極少能拿到300元。但他們薪火相傳,無怨無悔。
所有的善良和堅守,都不該被忽視。
是時候,讓他們不再感到孤獨、感到無力了。如果你也想當一名資助者,讓信念開花,讓遺跡生光,就加入“守望者計劃”,請聯系我們。
聯系人: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徐玉濤(電話/微信:15504617302)(特別鳴謝:河南省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