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獲悉,日前上海鹍遠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聯合和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以及國內11家三甲醫院在上海啟動“福聲計劃”中國人群泛癌早篩研究。
據悉,此次泛癌種早篩前瞻性研究預計入組人數超過6萬人,覆蓋華東、華北、華南、西南等地區的10個省及直轄市。鹍遠生物自主研發的泛癌種早篩產品PanSeer?預計最快2023年實現商業化。
另外,“福聲計劃”專家委員會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王辰院士、南京醫科大學沈洪兵院士、中南大學周宏灝院士、中科院上海分院趙國屏院士和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金力院士等在內的30余位頂尖專家組成。
圖片來源:企業官方
此前,復旦大學泰州健康科學研究院團隊曾利用鹍遠生物自主研發的循環腫瘤DNA(ctDNA)甲基化泛癌篩查技術PanSeer?,實現了泛癌早篩技術在大型自然人群隊列中的應用,相關研究成果已刊發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之上。
該研究發現:應用ctDNA甲基化標志物,實現了提前4年“預警”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直腸癌等5種常見惡性腫瘤,靈敏度95%,特異性96%。這也表示,PanSeer?這一技術證明了癌癥信號在疾病早期、甚至在無癥狀的若干年前就會存在于血液中。
據介紹,本次啟動的“福聲計劃”中國人群泛癌早篩項目,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泛癌種早篩領域的深入研究,從而建立適于中國人群的泛癌早篩模型,并做相應的成果轉化和相關應用產品開發。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布的2020年全球癌癥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發癌癥病例457萬例,癌癥死亡病例300萬例。新發癌癥人數、癌癥死亡人數均位居全球第一,癌癥成為嚴重威脅我國人群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
癌癥的篩查和早診早治已被公認為癌癥防控的最有效手段。近年來,隨著液體活檢技術的突破,各種癌癥早篩產品不斷涌現。泛癌種早篩技術由于可實現多種癌癥同時檢測,被普遍認為是下一代癌癥早篩技術,也是國際研究的熱點。目前行業龍頭GRIAL即針對泛癌種早篩開展了大規模前瞻性研究。
不過,泛癌種早篩技術壁壘高,突破難度大,需要進行長時間、大規模的前瞻性研究和驗證。對此,鹍遠生物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張江立表示:“福聲計劃”覆蓋地域廣泛,此次啟動的大樣本、多組學的前瞻性研究,能夠更好地優化和驗證PanSeer?多癌篩查模型,并在成熟驗證的前提下加速推向商業化。
36氪首發 | 「鹍遠基因」獲10億元B輪融資,推進癌癥早篩產品研發及商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