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讓在家辦公從夢想成為了現實,與此同時,也催生了更多用戶對PC端設備的需求。惠普作為辦公設備的巨頭,它的三大業務板塊:信息產品、打印成像、企業計算機,都穩居世界前列。但隨著近年來聯想、宏基、戴爾等品牌的強勢上位,惠普的江山也變得岌岌可危。
最近,惠普副總裁更是在接受訪談時表示:惠普之所以堅持現有的邊框設計,是為了用戶體驗而不是有技術困難。從中也不難看出,如今惠普的經營主打的就是“穩”字訣。可面對現如今的手機辦公時代,PC端的發展其實一直都在走下坡路,這碗飯到底還能吃多久,恐怕行業內的人都心知肚明。
據相關統計,截止至今年第三季度,惠普的庫存總價值高達82億美元,同時庫存天數較Q2上升了8天,達到了62天。雖然82億的庫存積壓對比惠普的市值而言來說,不足為懼。可面對日新月異的電腦技術, 62天的積壓足夠被其他競品搶風頭。
打開惠普官網,不難發現產品只有兩大類:電腦及其配件、打印機及其耗材。雖然也有企業解決方案及云服務等板塊,但在實際調研中,信息服務類板塊的收入僅占總收入的很小一部分。然而惠普在看到自身的收入占比之后,卻依舊致力于推出新款筆記本電腦及打印機設備,同時也開始了第一波大招:大打價格戰。
在供應鏈成本上升、成品利潤下降的情況下,依舊選擇“優惠”促銷的惠普,其實早已沒有退路。選擇“穩”字經營,卻沒有致力于轉型的惠普,雖然也有在大力推進IT服務等技術類產品,但收效甚微。為了牢牢抓住國內市場,惠普更是在2005年建立了惠普中國實驗室,力求用一個系統連接所有的計算機,實現真正的跨系統、跨設備的無縫銜接,打造更安全的信息平臺。
事實上,惠普仿佛忘記了最關鍵的問題:用戶適應一個全新的技術平臺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并且惠普還是一個外企,哪怕服務器是假設在國內,受到相關部門的監管,某些行業的用戶還是會擔憂信息泄密的問題,所以在惠普Q3財報紕漏之后,有許多投資機構都對其營收前景表示擔憂。
惠普Q3季度財報顯示,凈利潤11億美金,同比增長51%。但其中有一個細節卻耐人尋味:個人業務幾乎0增長,盈利多數來自打印成像業務。也就是說,惠普在個人業務端,已經沒有了以往的統治力,或者說個人業務的市場,幾乎已經被頭部品牌瓜分完畢。
放眼全球范圍,近兩年多數人都處于居家辦公的狀態,對于辦公設備的需求自然有了爆發性的增長,惠普因此獲利也無可厚非。但這僅僅是短時間內的爆發。就以此前幾個季度銷量大漲的 Chromebook 來說,第三季度的出貨量已經下滑了近 30%。而在下降的這30%之中,惠普下降的份額高達66%:從之前的350萬臺,下降到了110萬臺。
而營收有較大提升的打印成像業務,對于惠普而言也僅僅是杯水車薪。提倡綠色環保、節能減排的今天,無紙化辦公已經被多數人接受,所以對于打印設備及其耗材的需求其實也是逐步下降的。而且近期華為也宣布,要進軍打印機行業,與惠普佳能等廠商分蛋糕。在目前支持國貨的理念下,惠普的未來很是堪憂。
同時據相關統計,許多企業都選擇以租用的模式來配備打印設備,按打印的紙張數來支付相應費用,這又斷了惠普想要依靠售賣更多的打印耗材來提高營收的美夢。對于即將給出全年財報的惠普而言,以最快的速度“美化”自己的銷售額,才是重中之重。
在電子制造業已經日薄西山的時代里,想要靠黑科技、新設計翻身,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如今自由度極高的組裝電腦、定制電腦橫行的時代,稍微懂行的人都不會選擇配置好的品牌電腦。而選擇購買品牌電腦的消費者,除去少部分對電腦有很高要求的專業人群,大部分對電腦性能的要求都不算太高,基本以商務人士及學生黨為主。這兩類人群都有一個共同點:電腦的更換頻率極低,這可能也是惠普的庫存積壓天數有所上升的原因之一。
疫情下的全球經濟依舊不容樂觀,伴隨而來的是芯片緊缺的問題。芯片作為幾乎所有電子產品都需要的關鍵部件,在產量緊缺的情況下,強勢如蘋果都因此被拖累了營收,更別提對于芯片還有更高要求的惠普了。雖然目前惠普還沒有暴露出芯片短缺的問題,但據業內人士稱,芯片廠的相關訂單已經排到了2023年,短期內的供應仍處于緊張態勢。
惠普現有的生產模式是傳統電子制造業一貫選擇的外包方式,也就是說所有的零部件以及最后的組裝,全都依賴供應商以及裝配廠。在正常情況下,惠普的供應鏈是相對穩定的,而且按銷售計劃生產的設備也不會帶來過多的壓貨風險。可在疫情下,運輸、清關、人力調配等等,所有的問題都成了難題。
前面也提到,惠普和其他廠商一樣,都在大打價格戰。平均500元的降價幅度,對于剛需的消費人群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但在零部件紛紛漲價,單個設備的利潤率進一步壓縮的前提下,惠普面臨的難題已經日漸凸顯:市場逐漸飽和,產品吸引力下降,消費者不愿意再繼續買單。
惠普作為一個成立時間超過半個世紀的“老”企業,早期囤積的資產足夠讓其美美的撐過轉型期,但惠普似乎并沒有想要拓展其他領域的想法,反而是進一步加大個人業務以及辦公耗材的營銷投入。
去年年底,惠普電腦高調宣布唱作歌手蔡徐坤成為品牌代言人,并且根據其粉絲的年齡屬性,讓他大推中低端的“星”系列。均價不到5000元的電腦,主打的消費群體以學生、女性白領等對電腦性能要求較低的人群。不得不承認蔡徐坤號召力也確實不錯。在惠普官宣后,許多粉絲都紛紛“曬單”,表示自己已經買啦,希望官方爸爸滿意。
選擇在年底沖業績的時候,官宣當紅明星成為代言人,借此來美化財報的手段,在業內屢見不鮮,但這僅僅是短時間的刺激罷了,粉絲也不會因為是偶像代言的,就出一款買一款,所以惠普也并沒有把寶都壓在代言人身上。各種數碼大V的推銷稿層出不窮,口碑是被捧上來了,但因為是“組裝”機,性能方面還是被很多消費者詬病。
游戲本散熱能力差、鍵盤燈光故障頻發、品控存在漏洞等等,諸如此類的評價在官方旗艦店中經常出現。近年惠普強推的售后服務,也是被消費者控訴惠普不佳的原因之一:滿一年電池就問題頻發、卡頓死機等等一堆小問題都來了,但又過了保修期,還得自費檢測維修,用戶體驗感就很差。針對這些問題,惠普副總裁也稱將優化各個部件間的銜接,盡快解決這類問題。可話雖如此,解決方案和時間點卻含糊其辭,是用軟件方式優化,還是在下一代產品中更新,都沒有透露。
惠普現在憑借自己強勢的打印成像業務,依舊能有不錯的營收表現,但傳統電子制造業轉型困難的問題,依舊圍繞在其身旁。雖然近年來惠普不斷優化自己的業務模塊,把服務類與個人產品拆分,努力強化信息服務類業務,可如前面提到的,消費者或者是一個行業,適應一個完整的技術服務是需要時間以及投入一定成本的。
恰逢疫情之下,各大企業都努力縮減開支,想要通過開源節流的模式,讓自己的財報更好看,又怎么會愿意嘗試價格高昂的企業定制化服務呢?所以惠普在尚能維持利潤正增長的情況下,需要盡快尋找業務突破口,而不是仍然對個人消費類以及打印耗材類業務加大投入,研發成本固然是不能縮減的,但需要盡快提高投資者對惠普發展的信心。
想繼續啃老本的惠普,的確是不需要承擔任何失敗的風險,可這也是僅僅能維持住目前的市場份額罷了,后起之秀可不會讓你繼續倚老賣老。
雖然現在惠普有在往平板電腦方面進軍,二合一平板電腦也早已退出,可這也依然沒有走出個人電子類業務的范疇,依然是在PC端領域內,只是把已經成熟的技術放在另一個設備上罷了。同時惠普自身的產品也有很高的可替代性:沒有很突出的優點,只是性能很平均,性價比較高,就像是哪里都不突出的中等生罷了。
而且,游戲本領域有外星人,商務辦公領域有聯想ThinkPad,戴爾玩的是性價比,那惠普的優勢又是什么呢?辦公室的一條龍服務嗎?看來惠普還真得好好找找自己的優勢,才能在未來越來越狹窄的賽道占據一席之地。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于見專欄”(ID:yujianzhuanlan),作者:于斌,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