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臨空經濟正在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疫情影響下,全球航空運輸業受到嚴重沖擊,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卻實現逆勢增長,2020年貨郵吞吐量實現37.63萬噸,首次躋身全國十強;今年前8個月完成貨郵吞吐量27.78萬噸,同比增速27.2%,增速排名居十大樞紐機場之首。
借助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高效、快捷的航空運輸體系,陜西省西咸新區空港新城發揮“臨空+自貿+保稅+跨境+口岸+航權”六大功能疊加優勢,加速建設西安臨空經濟示范區,臨空經濟規模突破120億元,正快步實現從“城市機場”到“機場城市”的蝶變。
創新發展 通道優勢助力“兩鏈融合”
陜西是傳統醫藥大省,2020年陜西生物醫藥產值約1000億元。今年6月,《陜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的實施意見》正式印發,明確提出把生物醫藥產業鏈作為陜西11條由省級領導任“鏈長”的標志性重點產業鏈之一。
今年7月,座落于空港臨空產業園的西咸新區國睿一諾藥物安全評價研究有限公司,獲國家藥監局頒發的國家藥物GLP認證,填補了陜西GLP實驗室的空白。
GLP是藥物進行臨床前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根據我國法律規定要求,所有新藥臨床前安全性研究必須要在獲得國家藥物GLP認證的實驗室進行。
“認證獲批后,就有不少陜西企業和研究機構找上門。”西咸新區國睿一諾藥物安全評價研究有限公司總經理蘇來介紹,藥物臨床前安全評價是新藥研發的“卡脖子”環節,從全國來看,高水平高效率運轉的也就十幾家,而且都集中在長三角、北京、山東等地,之前,陜西藥企和研究機構做“安評”必須去上海、蘇州等地,排隊久、耗時長,甚至要排到兩年以后才能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長時間的等待帶來很多不確定性,一旦被對手搶得先機,很可能前期研發投入都將打水漂,還要面臨后續的市場萎縮。”蘇來說:“從目前情況看,我們能為陜西相關的企業和機構節省3-12月的時間,讓他們的新藥研發周期大幅縮減。”
中國民航大學臨空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允春表示:“生物醫藥產業的臨空偏好性相對較強,它需要高端人才和冷鏈航空物流的全球聯通。所以,美國孟菲斯機場、法國里昂機場、韓國仁川機場周邊都聚集了大量生物醫藥企業和第三方公共服務機構。”曹允春認為,空港新城現在有了國睿一諾GLP實驗室這樣的第三方公共服務平臺,在某種程度上將發揮生物醫藥產業鏈“鏈主”作用,加快推動生物醫藥企業的集聚。
現在,在空港新城,年產1.4億頭份口蹄疫疫苗的梅里眾誠動物疫苗項目建設提速,以生物醫藥、國際診療、醫療器械等為核心的歐亞(陜西)自貿區健康醫藥城也簽約落地,涵蓋研發、生產、檢測、服務的全業態大健康產業鏈正在形成。
西咸新區國睿一諾藥物安全評價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邁曾在美國費城從事生物醫藥相關工作多年,選擇扎根空港,是因為在他看來,西安的生物醫藥資源密度足夠高,陜西作為科教大省,西安就有70多所高校院所開設了醫學、醫療相關專業,西安交大一附院、西京醫院、唐都醫院等臨床資源豐富,生物醫藥生產研發型企業超過2700家。
“空港是西安離世界最近的地方。”陳邁說:“作為第三方服務平臺,在這里,我們能更好地服務陜西生物醫藥企業和機構,也能夠更高效地對接國內外生物醫藥相關資源。”陳邁希望更多的企業和機構借助他們的GLP實驗室,實現對新藥基礎研發的快速評估、修正、完善,同時資本、研發機構、生產企業、第三方機構等能夠高效合作,推動生物醫藥創新鏈與產業鏈有機融合。
空港新城黨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艾晨介紹,目前,空港新城正在加速打造秦創原臨空產業聚集區和開放合作示范區,圍繞臨空經濟、科技研發、電子信息等產業集群方向,重點發展航空關鍵部件制造維修及航空服務、北斗導航關鍵技術及應用設備研發、5G、生物技術與新醫藥醫療設備等產業。“而GLP實驗室的成功獲批,填補了陜西空白,并迅速投入使用,這是空港發揮開放功能優勢,促進‘兩鏈融合’的典型案例。”艾晨說。
優勢聚變 “超級航空樞紐”加速崛起
今年9月30日,“莫斯科-西安-阿拉木圖”第五航權貨運航線正式開通,一架B737-800F型全貨運飛機滿載19噸出口中亞、俄羅斯地區的機電設備、電子產品、日用品,從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飛往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
“莫斯科-西安-阿拉木”是陜西首條鏈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第五航權貨運航線,它的開通使陜西省及我國中西部地區到中亞、東歐地區的貨郵運輸時間縮短三至五天,該航線計劃每周執飛2班,預計全年將為陜西進出口企業提供近6000噸航空運力。
空港新城航空物流發展局副局長張磊說:“這是空港新城持續構筑內陸地區效率高、成本低、服務優的國際貿易通道,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又一成果”。
“中國是俄羅斯第一大貿易伙伴,如今中國每天發往俄羅斯的快件超200萬票,并且每年以25%~40%的速度持續增長,其中近一半通過空運運達。目前,空港新城已開通了西安至莫斯科、葉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亞等多條全貨運航線,為打造中西部地區對俄航空運輸的集散中心打下基礎。”張磊說。
暢通的國際貿易通道也有力地支持陜西制造業加快融入全球價值鏈。此前,空港新城先后開通首爾-西安-河內、首爾-西安-洛杉磯等多條“芯片航線”,截至目前,已累計穩定運行129班,有力地保障了西安三星半導體二期擴建順利推進。
截至目前,空港新城已累計開通全貨運航線38條,其中國際航線19條,覆蓋首爾、東京、洛杉磯、莫斯科、布魯塞爾、曼谷、德里等歐亞及北美13個國家18個城市,初步構建起“向西開放、向東集散、輻射全球”的航空網絡。
國際航空樞紐能級持續提升,創新改革同步推進。
今年4月,空港新城口岸機坪“直提直裝”新模式開始施行,國際貨物24小時“隨到隨提、隨到隨裝”,讓西安三星(中國)半導體有限公司生產設備、零備件等提前1天進入無塵車間。據企業測算,僅這項創新改革就能為企業節約1300萬元。
空港新城還會同西安咸陽機場海關及區內企業,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化手段,積極探索智慧監管新模式,切實服務陜西外向型企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1月,陜西省唯一的臨空型綜合保稅區--陜西西咸空港綜合保稅區封關運營,區內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依靠“倉儲系統聯網、庫存實時管理、智能卡口核注”監管新模式,實現保稅、非保稅貨物“同倉共管”,一個系統、一套設備、一套人員,就可完成所有業務,運營效率大幅提升。
大數據賦能前端,實現了對企業需求的快速響應。如今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可以按照上下游企業生產節奏,提前采購儲備航材,高效滿足企業即時生產需求,已經被國際航材上下游客戶贊譽為“國際航材超市”。
成立一年來,西安國際航材供應鏈管理中心已經完成國際航材進出口貿易額4.2億元,為西北乃至全國的飛機制造和國產商用飛機的高效運維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上半年,陜西西咸空港綜合保稅區完成進出口額17.65億元,同比增長90.8%。
航空物流高質量發展為陜西電子信息、航空、生物醫藥等企業打通了國際物流通道,讓陜西加速融入全球24小時經濟圈。面向未來,總投資496億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正加緊建設,將滿足遠期年200萬噸航空貨運量的需求,聯通世界的“超級樞紐”正在內陸加速崛起。
開放共享 臨空產業版圖更加完善
《西安市會議會展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明確提出,到2023年,西安全市將形成“一核四區”城市會展新格局,而空港新城肩負起打造臨空會展聚集區的使命。
“會展經濟與臨空經濟具有強烈的功能協同性和空間整合性。”曹允春表示,西安進入臨空會展時代,會展場館與機場配套設施快速實現資源共享,參展商及與會人員也將擁有更便捷的交通住宿條件,也使展品運輸更加安全快捷。“因此發展臨空會展絕對是西安打造國際會展城市的一種更有優勢、效率更高的選擇。”曹允春說。
目前,西安綠地空港會展中心正式竣工,華夏家博會、XIMS2021機床工具展、5G中國產業發展大會、中國人工智能體驗創新峰會等展會將在這里舉辦。
下一步,空港新城將打造國家臨空經濟會展中心(西安綠地空港會展中心)、會議中心、文化中心等“三大中心”,全力建設會展特色小鎮,推動發展以城市會展、主題會展、商貿會展等為特色的臨空會展功能區,建設集“國際會展+國際會議+酒店集群+辦公集群+國際商業+國際社區”為一體的世界級臨空會展城。
根據《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期間,空港新城將主動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統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重點打造“3+3+1”臨空新經濟產業體系,包括航空制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三大核心產業,航空服務、商貿會展、特色文旅三大特色產業,以及數字經濟產業,打造千億級臨空產業集群。
“我們將堅持發揮西咸新區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綜合功能,加快推動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成為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的重要支撐。”空港新城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賀鍵表示,空港新城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高質量發展新動力源、開放發展典型示范”,力爭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打造“內外循環新通道、創新發展新策源、臨空產業新高地、港城融合新示范、人文交流新門戶”五新功能區,在“十四五”新征程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