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06862.HK)突然宣布,要關掉近五分之一的門店。
11月5日晚間,海底撈發布公告,稱將于今年12月31日前逐步關停300家左右經營未達預期門店,其中部分門店將暫時休整、擇機重開,休整周期最長不超過兩年。
公告中強調,此次關停門店不裁員,將妥善安置涉及門店的員工及管理層。
同日晚間,海底撈相關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海底撈將為涉及門店的管理層提供其他發展機會,從業務、管理等方面對管理層進行強化培訓,并對普通員工進行內部調配,充分尊重員工意愿,讓員工選擇到其他門店上班。
有網友評論道,“海底撈關300家店,我們去哪里過生日?”更有網友回應,“每人多過幾次生日去給你們熱場好嗎?”
“目前的苦果只能由我們一口一口咽下去。我們在此向大家保證,海底撈1000余家門店服務員的笑臉依舊燦爛。”發布公告同時,海底撈通過官方微博發表了“致關心海底撈的朋友”的一封信,公開信的結尾如上所述。
公開信中,海底撈作出總結,將部分門店經營未達預期的原因歸為部分門店選址出現失誤、組織結構變革讓各級管理人員無法理解、優秀店經理數量不足、過度相信連住利益的KPI指標以及企業文化建設不足四點。
與此同時,海底撈宣布開展“啄木鳥”計劃,由海底撈執行董事兼副首席執行官楊利娟全權負責。
啄木鳥計劃的主要內容是持續關注經營業績不佳門店,重建并強化部分職能部門、恢復大區管理體系,大力推動企業文化建設,以及收縮公司業務擴張計劃。
計劃顯示,假如集團海底撈餐廳的的平均翻臺率低于4次/天,原則上不會規模化開設新的海底撈餐廳。
海底撈的關店動作早有預兆。今年6月,在海底撈股東周年大會上,董事長張勇曾公開反思,承認在2020年6月作出門店擴張的決定是錯誤的。
這在財報上有突出顯示。2019年、2020年,海底撈分別新開門店308家、544家,并在2021年上半年新增299家店。截至2021年6月31日,海底撈全球門店總數達1597家。
但激進拓店同時,海底撈翻臺率卻逐年下降。2018—2020年,海底撈翻臺率則從5次/天直降至3.5次/天。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翻臺率繼續降至3次/天,低于2020年同期的3.3次/天。
此次關店不裁員,但海底撈高昂的人工成本仍然值得注意。
截至2021年6月30日,海底撈員工總數已有140505人,其中,有超過13萬名員工于中國大陸門店工作。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員工成本為71.62億元,員工成本包括薪資、工資、津貼和福利。
而早在2020年三季度,海底撈便已全面提高中國大陸門店一線員工基礎工資標準。員工基礎工資標準每月增加200元到1600元不等。
海底撈今年屢現負面新聞。
近日,海底撈旗下上海撈派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被上海市寶山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2萬元,原因是執法人員在對餐廳進行現場抽查時,發現了過期豆花,但該過期食品上并沒有標識不再使用。
10月,海底撈因食材“缺斤少兩”引發爭議。10月19日,河南電視臺民生頻道官微爆料稱,一位顧客在在河南鄭州一海底撈門店就餐時,發現一份售價72元200g的撈派脆脆毛肚上菜后實際只有138g。對此店長與海底撈官方均先后解釋稱上述情況系員工備菜時操作失誤。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火鍋品牌業績表現均較為疲軟。比如,另一火鍋上市公司呷哺呷哺(00520.HK),也在今年8月決定關閉200家虧損門店。
“‘斷臂止血’是為了持久地經營。“呷哺呷哺方面向有關媒體表示。
傳統火鍋光環漸褪,新型火鍋則紛紛崛起。
9月初,撈王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撈王”)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比起傳統紅湯火鍋,撈王主打粵式養生白湯,在火鍋界走出一條差異化路線。
此外,近兩年火鍋市場融資案例眾多。僅2021年,朝天門火鍋、巴奴毛肚火鍋、周師兄大刀腰片火鍋等火鍋品牌便相繼完成融資。上述品牌均通過一款爆款產品打響知名度,使得火鍋市場越來越趨向細分化和多樣化。
海底撈未來需要面臨的市場環境,已更為嚴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時代周報”(ID:timeweekly),作者:李馨婷,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