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交易日,港股互聯網醫療板塊持續走低,三大互聯網醫療巨頭股價也集體重挫。其中,平安好醫生近五個交易日跌幅達35.97%、阿里健康下跌26.7%、京東健康下跌9.21%。
消息面上,10月26日,中國國家衛健委發布了《關于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公告》(下稱《意見稿》),內容涵蓋互聯網診療的醫療機構監管、人員監管、業務監管、質量安全監管、監管責任等多個方面。
《意見稿》明確,互聯網醫療禁止以藥養醫,禁止AI替代醫師接診,不能突破首診“紅線”等。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經歷了野蠻成長之后,互聯網診療行業將步入強監管時代,對以藥品電商為主的互聯網醫療平臺而言將是一道考驗。
疫情催化之下,互聯網醫療迎來了爆發式增長,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互聯網醫院數量已超過1600家。
野蠻生長的背后,行業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在藥品銷售為主要盈利來源的背景下,由于缺乏監管,互聯網醫療平臺可能存在過渡用藥、過渡醫療的情形,無形中加重了患者的負擔。
針對這些問題,此次《意見稿》從醫療機構、人員、業務、質量安全監管等維度作出了細致規定。
首先在“醫療機構”的監管層面,各省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省級互聯網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對轄區內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的醫療機構實現實時監管。同時地方各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對醫療機構建立評價和退出機制。
其次,在“人員”監管層面,醫務人員需具備合法資質、實名認證。尤其是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接診。其他人員、人工智能軟件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接診。
在過去,不少互聯網診療平臺將AI技術手段作為服務亮點宣傳。其中,平安好醫生的AI輔助診療,主要作用包括重癥監控、合理用藥監測、醫療安全監控和智能輔助問診等。監管細則正式出臺后,AI技術代替醫師接診將被明確禁止。
此外,接診醫師實名制的要求,也將加劇互聯網醫療平臺對醫生資源的爭奪。“醫務人員如在主執業地點以外的其他互聯網醫院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應當在所在地行執業注冊或備案。”的要求,或對當前一些醫師多點執業方式開展診療業務作出限制。
最后,“業務”監管是本次《意見稿》的重點內容。針對一些互聯網醫療平臺,首診復診混亂,受管制處方藥隨便買到的亂象,《意見稿》重新強調了互聯網診療不得對患者開展首診活動。
其中提到,患者就診時應當提供具有明確診斷的病歷資料,如門診病歷、住院病歷等,由接診醫師判斷是否符合復診條件,一旦發現患者沒有相關病例資料證明自己是復診,那么,醫生就必須馬上停止互聯網診療,并引導患者到實體醫院就診。
《意見稿》也對線上平臺的醫療質控提出更高要求,即“就診患者的電子病歷信息,診療過程中的圖文對話、音視頻資料等應當全程留痕、可追溯,保存時間不得少于15年, 由依托的實體醫療機構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質控。”
業內人士分析,對一些規模較小的互聯網醫院線下實體醫院,如果要統一開展一體化質控,無形中將增加成本;此外這條規定也意味著互聯網診療機構的準入門檻提高,那些以醫藥銷售為目的的電商類平臺將面臨嚴重的考驗。
華興證券研究所醫藥行業分析師趙冰表示,加強監管后,整個網上就醫的過程監管更嚴格,比如說數據要求留檔,醫生資質要求,其實對互聯網醫療公司提出了更高的投入要求,也就意味著企業將面臨更大的投入。
“原研(藥)5%-10%、國產(藥)10%-20%(的提成),以咨詢費的形式結算,并且不計算個人所得稅……”9月8日,@好大夫在線 官微發出一則聲明,聲明指出一名自稱“昭陽醫生平臺工作人員”的周某向其平臺下的醫生發出“邀請”,向該名醫生介紹昭陽醫生平臺的回扣政策,且對好大夫在線進行了惡意詆毀。
鑒于該行為涉嫌商業賄賂、偷稅漏稅、不正當競爭等,好大夫在線向廣州市荔灣區(昭陽醫生公司所在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稅務等相關部門進行了實名舉報。
9月11日,昭陽醫生公開回應稱,被舉報的工作人員系昭陽醫生還在試用期的員工。該員工尚未完成培訓,對公司運營狀況不甚了解,導致其在對外溝通的過程中造成某平臺的誤解,公司已與該員工解約。
據了解,目前當地衛健委等官方部門尚未做出處理結果。在業內人士看來,該舉報暴露的不是簡單的同行業平臺間的激烈競爭,而是揭開了藥品線上回扣的冰山一角。
據介紹,在公立醫療體系內,藥品回扣被明令禁令,近年來醫改不斷推動藥品銷售進入“零加成”、處方外流時代,但在新生的互聯網醫療服務行業,醫藥并未實現分離。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寧夏衛生健康委主任馬秀珍就提出,部分互聯網醫院將醫生的服務收入與藥品銷售掛鉤,企圖“洗白”藥品回扣;制藥企業紛紛申請開辦互聯網醫院,有的試圖掌控診療過程,提升本企業藥品銷量等等。
好大夫在線方面也認為,醫療機構如果從藥品上賺錢,那最終一定會演變成“推動醫生多開藥”,喪失監督處方、保障合理用藥的能力,勢必會一手賣藥賺錢、另一手推動醫生多開處方。
8月12日,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印發了《全國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廉潔從業行動計劃(2021-2024年)》提出,集中開展整治“紅包、回扣”專項行動,加大懲處力度,持續保持對“紅包、回扣”行為的高壓打擊態勢。
本次《意見稿》也明確要求,線上醫療衛生人員的個人收入不得與藥品和醫學檢查收入相掛鉤;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不得違規轉介患者、指定地點購買藥品耗材等。同時,藥品管理應當嚴格遵守處方管理規定,禁止統方、補方等問題發生。
其中“統方”是指醫院中個人或部門為醫藥營銷人員提供醫生或部門一定時期內臨床用藥量信息,供其發放藥品回扣的行為;“補方”指的是先開藥后補充處方。
上述規定也意味著,只有經過“先方后藥”,患者需要用什么藥只能由醫生根據病情決定,目前醫藥電商購買完藥品后再補方或者沒有處方憑證就售賣處方藥的做法將被嚴格監管。
業內普遍認為,隨著監管政策不斷完善,互聯網診療存在的監管盲區將被封堵,醫藥供應商把“帶金銷售”從過去的線下轉到互聯網上的做法也將行不通了。
對第三方平臺來說,將醫療服務與藥品銷售嚴格隔離的監管趨勢,對其盈利或形成更大挑戰。
據悉,當前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中,大都自建互聯網醫院或互聯網醫療業務,同時醫藥電商又是負責“賺錢”的支柱業務。“醫+藥”成為互聯網醫療平臺和醫藥電商平臺的通用模式。
從各家收入構成看,阿里健康2021財年155.2億元收入中,醫藥自營業務收入達到132.16億元,約占總收入的85.2%。京東健康中期業績公告顯示,上半年京東健康總收入為136.4億元,其中京東大藥房收入占比達86.5%。
另一巨頭平安好醫生,2021年中報顯示健康商城的貨品銷售占比49.99%。
目前,各家的盈利并不理想。近日,阿里健康發布盈利預警,預期中期虧損不多于3.2億元人民幣。美銀證券將阿里健康2022上半財年收入預測下調至94億元人民幣,增幅由早前的39%降至31%,預期母公司阿里巴巴截至9月底止年度活躍用戶增長放緩至10%。京東健康上半年虧損4.55億元。平安好醫生上半年凈虧損8.78億元,較去年同期凈虧損增加6.66億元。
在醫療服務收入仍占比較低的情況下,目前業內傾向于認為,統方和補方被禁,“醫藥分家”等新政策出臺,會使得導致一些平臺的盈利變得更加困難。
“通過線上問診的方式引導去賣藥的,或者是通過藥品回扣,或者是帶金去提高藥品銷量的模式,一定會遇到重大合規挑戰。”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認為。
而在業務合規的前提下,互聯網醫療平臺賣藥只能按照醫生處方,明碼標價、做好物流配送、本本分分地賺取合理的差價。
做診療服務的,就要從患者利益出發,不亂開藥,靠優質服務明確地收醫事服務費。不過,要在互聯網醫療服務方面實現盈利并不容易。
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健康界聯合發布《2021中國互聯網醫院發展報告》顯示,目前中國互聯網醫院盈利能力有限,超過70%的互聯網醫院盈利收入不超過500萬元。
日前,平安好醫生董事會主席方蔚豪在投資者開放日活動上表示,傳統的互聯網醫療模式已難尋贏利點,并提出平安好醫生將聚焦B端客戶,進一步尋求與母公司平安集團在醫療保險上的協同。
互聯網醫療服務變現能力較弱,這在行業觀察者看來,是由于國內患者習慣了為藥品買單,而非為醫療服務買單。
隨著行業進入強監管時代,對以藥品電商收入為主的互聯網醫療巨頭們而言,如何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成為一道難題。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雷達財經”(ID:leidacj),作者:X編輯,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