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能汽車與智慧城市協同發展聯盟”(ID:ICVCity),作者:蘇興宇,36氪經授權發布。
智能電動汽車替代傳統燃油車的趨勢不可逆轉,并將引發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變革。
從二十多年前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的“汽車相當于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到如今地平線創始人余凱的“未來汽車將是四個輪子上的超級計算機”,“四個輪子”沒有變,但汽車的內核正在發生本質變化。在此趨勢下,自動駕駛正在逐漸替代“百公里加速”、“制動效能”等傳統性能指標,成為智能電動汽車的核心賣點,并且配置溢價的潛力已經顯現。
圖 | 源自網絡
目前,在自動駕駛“賽道”上,傳統車企、造車新勢力、科技企業“三分天下”。其中,造車新勢力是自動駕駛的“激進”推崇者,新車型幾乎標配輔助駕駛功能,并且在加快高等級自動駕駛量產落地。科技企業由于量產交付壓力不大,在技術創新上可以“輕裝上陣”,多數選擇了“跨越式”發展路線,跳過輔助駕駛直接研發高級自動駕駛功能,在技術上具有領先優勢。
相比造車新勢力和科技企業而言,傳統車企在自動駕駛領域的“聲量”較低,并且受體量大、價格體系、成本利潤等因素制約,傳統車企在自動駕駛推進過程中更加注重安全、穩妥,新技術落地周期比較長,因此給人的感覺總是“慢半拍”。其實,面對“玩法變了”的智能電動汽車市場,傳統車企已經在加快“跑馬圈地”。
當前,軟件盈利在國內已具備落地條件。麥肯錫發布的2021年《中國汽車行業最新趨勢》表明,中國用戶已經越來越在乎智能系統,并開始為此付費。據麥肯錫調查結果顯示,起碼有40%的車主愿意為喜歡的軟件付費,比如L2級輔助駕駛功能等。有些車主在軟件上的花費甚至已經溢價達到了整車的5%。
在此趨勢下,造車新勢力的自動駕駛付費搭載率日漸走高,包括特斯拉、小鵬、蔚來都已推出自動駕駛選裝包,價格在1.5萬-6.4萬元不等,已成為品牌新的收入增長點。以小鵬汽車為例,其NGP功能選裝價格為3.6萬元(隨車全款購買價格為2萬元),超20%的用戶選擇付費選裝,今年一季度其軟件收入已達到8000萬元。
圖 | 源自網絡
相比較而言,傳統車企在自動駕駛技術落地、商業模式方面已處于落后狀態。為搶占競爭制高點,傳統車企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策略:一是自研或成立獨立子公司開展自動駕駛業務,但由于產品更迭相對保守、體制難以突破等問題,短期內成效并不明顯。二是通過投資、收購自動駕駛初創企業獲取相關技術,加快移植“互聯網基因”,目前這一途徑正在成為主流趨勢。即便是用戶印象中較為保守的豐田,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資金額也在20億美元以上,而大眾的投資金額已超過30億美元,通用汽車則超過了60億美元。
圖 | 源自百人會智能網聯研究院
進入2021年以來,傳統車企投資、并購自動駕駛初創企業的步伐明顯加快,并且重視落地應用的趨勢愈發明顯。以通用汽車為例,繼6月份以50億美元注資Cruise Automation之后,又在9月份首次投資了中國自動駕駛初創企業Momenta。前者主要用于試量產無人駕駛汽車Origin,后者意在與中國“獨角獸”企業形成技術捆綁,加快自動駕駛技術落地中國市場。
傳統車企“看上”獨角獸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隨著輔助駕駛功能的加速普及,整體功能逐漸趨于同質化,傳統車企亟須加快高級自動駕駛功能落地,提高產品溢價空間。目前,我國L2級乘用車市場滲透率已突破20%,十萬元級別的新車均開始配備輔助駕駛功能,該配置已不再具備稀缺價值。而通過與“獨角獸”深度綁定,借助外力加快落地高級自動駕駛,是目前傳統車企提高產品溢價能力、打破市場僵局的最佳捷徑。
另一方面,與傳統車企“漸進式”路線不同,自動駕駛“獨角獸”多數采取“跨越式”發展路線,在細分領域擁有核心技術,并且在軟件技術、互聯網思維等方面擁有先天優勢,與傳統車企的發展路線、技術能力形成了良好互補。目前,多家“獨角獸”企業已在特定區域、特定場景落地高級自動駕駛功能。比如,專注L4級自動駕駛技術研發的文遠知行2019年就在廣州推出了Robotaxi服務,截至目前,其自動駕駛里程已超過800萬公里。另一家“獨角獸”小馬智行早在2017年就獲得了美國加州自動駕駛路測牌照,目前在Robotaxi和自動駕駛卡車領域已實現商業化落地。
圖 | 源自網絡
事實上,與傳統車企亟須加快高等級自動駕駛落地的訴求相同,“獨角獸”由于面臨盈利和數據收集難題,也需要大規模商業化支撐。對于“獨角獸”而言,借助與主機廠的合作關系,不僅可以快速實現前裝和標準化,降低技術改裝和時間成本,還能緩解資金壓力、加快技術迭代。因此,在雙方都有加快高級自動駕駛量產需求的情況下,聯手合作不僅能互補“短板”,還可以分擔來自政策限制、創新失敗等方面的風險,提高在未來“長跑”中獲勝的概率。
如果說加快自動駕駛量產是合作基礎,那么“靈魂之爭”無疑是傳統車企與科技企業的合作矛盾點。今年6月,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的“靈魂與軀體”論在業界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但也一語道破了傳統車企對自動駕駛主導權之爭的擔憂。
事實上,智能電動汽車時代的到來,不僅顛覆了產品功能、研發理念和商業模式,還將打破行業邊界、重塑汽車產業鏈,進一步降低造車門檻。傳統車企若無核心技術,淪為“代工廠”或將不可避免。因此,為了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傳統車企大多采取分散化投資的方式,押注多家自動駕駛初創企業,避免失去“話語權”。以上汽集團為例,其投資版圖已涵蓋智加科技、創昂智能、黑芝麻智能、天瞳威視、華礪智行、Momenta等多家自動駕駛相關企業。
圖 | 源自網絡
傳統車企的“多點布局”,為自動駕駛初創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也帶來了挑戰。面對傳統車企伸出的“橄欖枝”,自動駕駛初創企業該如何選擇?一是被收購,但有可能成為傳統車企的“附庸”,僅對于技術實力相對薄弱、融資困難的弱勢企業具有吸引力。第二個選擇是獨立發展,成長為新的巨頭,但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包括踏準市場時機、政策利好推動、構建核心技術競爭力、打造完美運營團隊等多維發力,難度極大且成功率極低。近年來,因為市場政策、資金鏈或者團隊運營管理問題而中途“退賽”的自動駕駛企業屢見不鮮,其中也不乏一些頭部企業,包括自動駕駛卡車初創企業Starsky Robotics、國內自動駕駛初創公司RoadStar.ai等。
其實,無論是被收購還是獨立發展,對于現階段的“獨角獸”而言,最重要的還是集中優勢資源提高自我“造血能力”。目前,資本向頭部企業集中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市場留給自動駕駛初創企業發展空間或將更加苛刻,在資本熱度減退前如何快速融資并實現技術“變現”,也許是打贏這場“持久戰”的關鍵。
當前,部分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開始采用“多條腿”走路的方式,加快產品落地,提高自我“造血能力”。比如,小馬智行在擴大自動駕駛乘用車(Robotaxi)落地城市的同時,也在加快自動駕駛卡車的規模化量產;脫胎于長城汽車的毫末智行,瞄準了乘用車輔助駕駛、低速無人車生態平臺和智能硬件三大領域,目前已研發10款自動駕駛產品,其輔助駕駛系統預計到2022年底將落地長城汽車34款車型。
隨著大眾、豐田等傳統企業開始“重金”猛攻自動駕駛領域,現有的行業格局將發生新的變化。從短期來看,其影響仍局限在小范圍內,但隨著時間拉長,傳統車企的高級自動駕駛產品實現規模化落地,市場格局必將出現新一輪調整。而這個窗口期,或是“獨角獸”蛻變為新巨頭的最后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