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金融歷史中,不乏小規模推出時運行順利,但在過多炒家涌入后變身成魔的案例,如鐵路債券、日本摩天大樓、分割的房地產抵押證券等。僅從規模來看時,沒有一種狂潮能夠與被動投資(也稱消極投資)相比。那些通過買入全部標普500股票以追蹤整個市場(而非猜測哪只股票能跑贏大市)的基金,已經獲取了巨大的市場規模。投資公司協會認為,美國基金超過40%的凈資產總額通過被動工具管理。該現象值得警惕。
指數基金的發展源于對一項新的核心觀點的確認,即傳統基金在很大程度上是個偽命題。多年來,絕大多數傳統基金無法戰勝市場。通過投資者每年向這些公司支付的約1%-2%的高額管理費(炫酷的對沖基金則更高),積極選股的基金經理們獲取了巨額獎金。與此相比,指數基金的收費則微乎其微(大型指數基金只收0.04%),卻能夠有效實現選定的業績基準。長期來看,它們讓實施積極管理的基金經理們望塵莫及。
在一本叫“萬億”新書中,FT記者Robin Wigglesworth記載了被動基金崛起的編年史,從1960年代的學術探索,到1970年代的商業失敗,再到2000年代的大獲成功。據書中估算,投資于被動管理基金的資金已超過26萬億美元,比美國一年的經濟總產出還多。這已經足以讓人們心煩意亂了,因為過去金融界就曾蓋過類似的高樓,最后卻因為太大而不能倒。
Wigglesworth先生在大舉慶祝這種被動投資革命的同時,也列舉出可能存在缺陷的地方。顯而易見的一條缺陷就是,投資基金把權力讓渡給了編纂指數的公司。MSCI、標普、富時等指數曾經被認為是沉悶地反映市場表現的金融工具,現在則在參與市場塑造。如果把一家公司的股票加入指數,全世界的投資者都將迫使搶購其股份。指數的權力確實是一個潛在缺陷。但總體來講,這是個缺陷足夠明顯,監管者和投資者很容易防范。
另一重擔憂是公司治理。被動投資三巨頭BlackRock、State Street和Vanguard合計持有美國大型上市公司超20%的股份(還持有很多其他的股份)。盡管一個人的投票作用有限,但僅投資幾家公司的積極基金經理將推動其穩健經營。投資組合里包括上百家公司的被動投資者則很可能不會太認真。他們的投票控制著很多董事會爭議的結果,這很令人擔憂。
被動投資巨頭回應說,他們是很用心的所有者,會有員工專注于敦促所持股公司的管理層。的確如此,管理資產達9.5萬億美元的BlackRock在10月13日宣布,計劃把一些投票權代理給基金投資者。這也許也有助于緩解另一重擔憂。人們擔心,由同一家巨型被動基金所持有的公司將不會努力競爭,以免其成功會給其股東持有的其他公司帶來傷害。
來自資產管理人最大的意見是,被動基金在搭積極選股的基金經理努力工作的便車。總體來講,即便是一般的主動基金也會把資本導向有價值的公司(同時引離經營不善的公司)。經紀商Bernstein的Inigo Fraser Jenkins曾把被動投資與計劃經濟作比較:前蘇聯的計劃者在把資源分配給有前途的企業方面表現不佳,但至少他們在努力嘗試;指數基金則沉醉于自身的被動性中難以自拔。
如何看待這些風險呢?被動投資者主導的市場確實會引發人們對于資本流向是否正確的疑慮。然而現在的局面還遠遠談不到主導。主動投資者仍然在市場中扮演重要角色。個人零售投資仍然很有活力(有時候過分活躍了)。私募股權公司能保持公募和私募的估值整體相對合理。風險投資家則涌向初創企業。
此外,被動基金存在的所謂缺陷,要與投資者參與后省下來的真金白銀放在一起看。被動投資帶來的日益增長的影響值得深思,但不應對其全盤否定。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來咖智庫”(ID:laikazk),編譯:豆豆,36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