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能否留存弄堂口的修鞋鋪、小皮匠?今年上海兩會現場,不少代表委員提出,這座海派城市要在存量改造中留住“煙火氣”。以外灘“第二立面”更新為例,市人大代表蘇梅表示,區域整體更新要統籌布局好功能業態,結合“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打造,提升百姓居住體驗。特別是推進過程中,要充分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讓各方群策群力,共商共議。
以外灘“第二立面”為例,實地調研中,蘇梅發現,所涉及更新區域組成結構復雜,其中既有市級歷史文保建筑,也包括不少二級舊里。目前10個街坊已被納入舊改,已經或正在更新。
“風貌區的‘再生’不能僅考慮短期利益,還要統籌兼顧市井生活、歷史文脈保留保護。”蘇梅認為,相關部門要形成“一事一議”機制。特別是,針對部分老樓,大家共商共議,思考如何“量身定制”管理辦法,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譬如,針對“停車難”,可通過區域統籌安排,而非每幢樓或每個街坊套用常規固定指標。再如,在綠化率方面,要尊重歷史和現狀,不搞“千篇一律”。
蘇梅還特別提出,一棟老樓的“修復”,涉及方方面面專業細節。她建議,探索試點歷史保護建筑的建筑設計師準入制度,也聽取原住民的意見建議,從頂層制度設計上進一步規范老建筑的保護保留機制,更好留存住這些老建筑的生命和生活形態。(記者王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