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海要全面發力“五型經濟”。繼去年“五型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今年這個關鍵詞再次出現在報告中,有了更深入的闡述。
“五型經濟”,即創新型經濟、服務型經濟、開放型經濟、總部型經濟、流量型經濟,它勾勒出上海經濟的最重要長板,也代表著未來經濟發展的走向。在今年上海兩會現場,從大火的“元宇宙”到先導產業之一的集成電路,圍繞“五型經濟”的話題都是熱點,但代表、委員也紛紛表示,“五型經濟”絕不是簡單的“五種產業”,而是由五種形態構成的全領域、全方位集成體系,讓長板更長,“五位一體”才能發揮出最大作用,推動上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策源引領
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于“五型經濟”的闡述,有一系列的“首”——推動首臺套設備、首版次軟件、首測試場景、首批次新材料等創新成果先試先用,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可以看出,“五型經濟”的核心之一,是強調創新策源引領功能。
這其中,企業是策源引領的先鋒。去年10月,壁仞科技首款高端通用GPU芯片交付流片,這距離企業創立不過兩年時間。公司創始人張文告訴記者,這款產品今年將落地應用,為智慧城市、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領域提供“硬”支撐。
市政協委員虞鋼認為,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要重視“專精特新”企業。目前上海“專精特新”企業有3005家,占全國的7%,虞鋼建議,應加強創業孵化平臺的建設,打造“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良性生態圈。
先導產業則是策源引領的方向。去年,上海三大先導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制造業產值增長18.3%,大大提升了產業引領功能,有力促進了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讓總部型經濟的全球影響力和控制力不斷增強。對此,有代表、委員建議,可在集成電路重點領域建設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整合全市各大院校優勢科技資源,形成聯合攻關機制,增強產業創新能力。
樞紐節點
積極融入城市數字化轉型
做強做優“五型經濟”,上海曾點明“五個關鍵”,包括人才、品牌、頭部企業、通道以及平臺,都指向上海的樞紐節點功能,也與經濟發展的趨勢密切相關。
市政協委員、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教授伍愛群以流量型經濟為例表示,從狹義的流量型經濟看,本市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平臺經濟,而從廣義的流量型經濟看,上海是全球最大的口岸貿易城市,也是國際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經濟總量已躍居全球城市第六位,數字經濟在地區生產總值(GDP)中的占比超過50%,成為全球城市流量網絡中的重要樞紐點。
“數據開放流通是推動流量型經濟發展的新賽道。”市人大代表、上海優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季昕華認為,數字經濟競爭的核心是技術,數字產業會形成更加復雜的產業鏈。他建議,可依托上海數據交易所,積極開展數據要素市場化試點,搶占上海交易、全球交付的數據交易制高點。
鏈接全球
促進要素資源高效配置高效增值
仔細研讀報告中對“五型經濟”的闡述,“集成之力”也是最大的特點:加快構建鏈接全球的貿易投資網絡,大力發展新型國際貿易,深入推進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全面建設國際數據港,加快培育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所有的目標都需要集成,以此促進各類要素資源高頻流動、高效配置、高效增值,更好鏈接全球。
從這個角度看,發力“五型經濟”,就要有更加開放的制度環境。去年,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創新型、服務型、開放型、總部型、流量型“五型經濟”為特征——上海對大虹橋寄予厚望。市人大代表、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管委會投資促進處處長賈開京表示,大虹橋是發展“五型經濟”最有條件的地方,大量國內外人流、貨物流和資金流集聚,再加上規范有序的產業引領,正慢慢向新的動能、新的賽道轉換。
伍愛群則建議,“五型經濟”應有針對性的政策著力點,比如,對于創新型經濟,要堅持聚焦重點,加大硬科技支持力度;對于服務型經濟,要堅持分類施策,推動實現差異化發展;對于開放型經濟,要堅持先行先試,率先推動制度型開放,從而更好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