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傳統行業和新興技術之間的融合也加大了對交叉學科人才的需求,那些有著互聯網大廠經驗的從業者從中看到了新的機遇。
博士畢業后,工科生趙恒加入了京東集團,今年上半年,他離開京東去了一家老牌制造業企業,從事工業互聯網方面的工作。
“從本科到博士我讀的都是機械工程,所以對工業這塊本來就很了解。隨著AI、5G等浪潮的來臨,相比互聯網企業,可能傳統行業會有更多和新技術結合的機會。”趙恒說。
更早一些的2018年,在阿里待了5年的陳瑜,放下手頭負責的工業大腦業務,辭職創辦了一家專注于工業數字化轉型的公司。談及離開的原因,陳瑜回憶道,在他看來,當初決定創業時,整個大環境和市場上的風向已經很明顯地開始偏向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等。“另外,互聯網公司和制造業這兩個領域,在體系機制和文化氛圍上就有一些先天不利于融合的因素,所以,我還是想出來做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制造業。”
數據也佐證了兩人對制造業發展前景的判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9%,兩年平均增長7%,比一季度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長8.9%。上半年,制造業增長17%,兩年平均增長7.5%。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6%。工業升級態勢明顯,新動能成長壯大。
根據工信部近日公布的第三批293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名單,從所處行業看,超六成企業屬于工業“四基”領域,九成集中在制造業領域。
上海新興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研究院首席專家賀仁龍對第一財經表示,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融合行業壁壘較高,比如,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其成功的關鍵在于打破工業壁壘,單靠互聯網人很多問題解決不了,更需要本身學工科或者是交叉學科的人才將工業技術、行業機理破解,從而融入到互聯網與信息技術中,實現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之路,以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從光鮮辦公樓到車間工廠
作為制造業大國,我國擁有最完備的工業體系,但是仍面臨全而不優的局面。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包括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趙恒告訴記者,當初在學校做研究的時候,他已經發現傳統制造業可能會在升級上面臨一些瓶頸,所以就想著能不能去大數據、互聯網運用比較嫻熟的互聯網公司學習一下,再用學到的知識來為制造業做點事。
“我其實是帶著一定的傾向性去的大廠。因為自己對互聯網包括AI等技術都不是很了解,所以特別想去互聯網公司看看,究竟它們和傳統行業的結合點在哪,以及未來到底能為傳統行業帶來什么。”
在趙恒看來,互聯網和制造業之間不論是工作環境還是行業技術,都有很大的差別。
“傳統的互聯網公司,辦公環境可能都是CBD的高級寫字樓,各種硬件設施都很好。當你回歸制造業之后,經常面臨的是要去下車間、進工廠。很多事情必須第一時間去了解現場的信息,才能解決問題,這和以前在互聯網公司時待辦公室里就可以搞定事情大不相同。”
陳瑜也提到了創辦制造業公司后面臨的一些“不適應”,在他看來,互聯網和制造業的融合,最大的難題是兩者基因的迥異。
他解釋道,例如,工廠強調的是穩定性、實時性以及規范性,但是互聯網從事者通常會有一些比較跳脫和發散的思維,這些會帶來不規范的職業行為。“例如在工廠里一些位置亂碰。共同討論問題時,思維和別人不在一條線上,并沒有把對方的需求、思考納入到自己的考慮范疇之內。”
在他看來,互聯網行業很多事情是圍繞人展開的,但工廠里很多事情是圍繞機器展開的,一些習慣和細節的差異都會帶來融合的問題。
“對于我們這種工科出身、曾經也在制造業企業待過的人,這些融合不是問題,但是對于習慣了互聯網作風的人,融合起來就有些問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開會遲到在自動化領域公司是絕對不會出現的,但在互聯網公司卻經常發生。”陳瑜說。
借鑒與融合
雖然互聯網和制造業之間確實存在一些融合壁壘,但對于有著大廠工作經驗的陳瑜、趙恒來說,在回歸制造業后,也多了一些特別的經驗。
陳瑜提到,對于制造業而言,互聯網大廠最大的可借鑒之處其在數據支持、數據處理方面有著先天的優勢,因此一旦能夠將這部分技術運用在制造業上,相較那些傳統企業來說就會更游刃有余。同時,“工廠里的一些技術和理念跟互聯網交叉融合時,也會帶來很多新的想法和思路。”此外,在陳瑜看來,BATJ這些大廠的運營能力,其實也可以運用到制造業里,幫助他們在營銷上做提升。
而對于趙恒來說,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互聯網企業的思維模式。“互聯網跟傳統行業的思維模式其實差別很大,前者更開放,很多新的東西都敢去用,這對傳統行業來說有很大啟發。再者,由于互聯網公司的數據運用都很成熟,并基于數據催生了一些業務,相比之下,制造業還處在一個剛起步的積累階段,這也可以啟發產業互聯網未來的發展。”
趙恒補充道,互聯網企業利用C端的數據去做一款App成本非常低,而邊際效應卻很大,但是傳統行業不同,如果要去做數據積累的話,成本非常高。“所以還不能完全照搬互聯網的那一套,或許可以采取折中的辦法。”
制造業升級機遇
推動制造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也需要科技人力資源有相應的儲備。
根據去年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本科層次,我國培養的理工農醫科技人力資源共計254.9萬人,居世界第一。本科層次,我國工學畢業生比例達到32.8%,高于發達國家。而在碩士、博士層次,工學科技人力資源比例也同樣高于發達國家。
除了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互聯網人投身制造業,越來越多有著工科背景以及其他專業背景的年輕人也開始走進制造業。
“我們公司大概有一半以上都是從互聯網企業過來的,大部分是90后。”杭州一家汽車解決方案公司員工覃鵬告訴記者,計算機專業出身的他,剛和統計學專業畢業的同事一起參加了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屆全球工業互聯網算法大賽,并獲得全賽道總亞軍、汽車賽道冠軍。
覃鵬看好行業發展前景以及長三角完備的產業鏈,還有一種對實體制造業的情懷。“比如說,我們小時候都很喜歡積木和汽車,而制造業中的那些實體機械還有工具,其實有一種特別的美感。”
趙恒表示,相比以前的工作強度,制造業公司確實小了不少,當然也時常會加班下一線解決問題。而在薪資方面,如果在大廠職級越高,可能回歸制造業后實際落差就越大,“我自己大概少了近十萬”。
“大家都知道互聯網公司待遇很高也很累。”趙恒說,“但是除了錢之外,能支撐你在一個行業里長期堅持下去的東西到底存不存在?這也是我當時在互聯網公司時一直思考的。”
在趙恒看來,當前制造業處在一個轉型升級的窗口期,這其實也是一個巨大的風口。“現在制造業附加值還比較低,那么在往上發展的過程中,實現高端制造就有不少機遇。”
這兩天輾轉多城的“空中飛人”陳瑜則笑稱,制造業雖然沒有提“996”,“但工廠三班倒、機器24小時運作可能隨時都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像我這種智能制造領域的從業者,去一線加班是常態。”
不過,陳瑜堅信,制造業的數字化會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新工廠。“不斷基于數據資源來優化生產資源,新工廠成為一套完整的一體化系統,這個事情會越來越有趣。”
(應受訪者要求,趙恒、陳瑜、覃鵬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