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生機盎然,在貴陽白云區牛場鄉,當地村民正在貴州云豐菌業有限公司林下紅托竹蓀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忙著摘收去年年底種下的紅托竹蓀。
據該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建設紅托竹蓀種植基地,不僅就近接收當地村民進入基地務工,還帶動了周邊地區發展食用菌產業。
紅托竹蓀是貴州特有的珍稀菇品種,這些優質產品不僅實現了超百億元的產值,還代表“貴州味道”走出大山,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各地。
在近日舉辦的2021中國(貴州)食用菌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大會專業展覽--“黔貨出山”特色品牌館內,記者看到,許多貴州本地的食用菌企業攜特色產品參展。
在中科易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孔小菌”品牌展位上,菌菇雞湯面、羊肚菌雞湯面、紅托竹蓀乳酸菌飲料等產品受到采購商和觀眾的青睞。“這是我第一次試喝紅托竹蓀乳酸菌飲料,能明顯感到竹蓀的顆粒感,口感不錯。”來自杭州的周女士說。
“孔小菌”品牌負責人孔軻表示:“我們一直致力于把‘孔小菌’打造成為貴州特色農品的一張名片,不斷推進貴州本土食用菌品牌國際化。目前我們的產品已出口至美國、英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窺一斑而知全豹。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小小食用菌已成為助農增收、推進鄉村振興的綠色產業。
食用菌是貴州省大力發展的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環山繞水,沃野千里,貴州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了豐富多樣的種質資源,省內野生食用菌種類占全國的80%以上,是紅托竹蓀、冬蓀、松乳菇、牛肝菌、羊肚菌、靈芝等珍稀食藥用菌的產地。
近4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高位推動下,貴州省食用菌產量、產值保持兩位數以上增長,2020年產量達147.6萬噸,產值184.7億元,分別是2016年的5.25倍和6.67倍,年均增速居全國第一,總體規模進入全國前十,穩定帶動20萬農民就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在貴州調研時贊譽,“貴州是食用菌新興產區的一面旗幟”。事實也正是如此--紅托竹蓀、冬蓀種植規模全國第一,羊肚菌有西南片區定價權,杏鮑菇在黔渝等地市場占有率在70%以上,產品銷往廣東、上海、重慶等地,并出口日韓、東南亞及歐美等國家和地區……貴州食用菌已從“小品種”成長為“大產業”,成為推進山地農業現代化的后起之秀,為貴州省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貴州食用菌產業雖然發展迅速,成功躋身全國第一梯隊,但也經歷著“成長的煩惱”。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秘書長劉自強在2021中國(貴州)食用菌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大會上直言,由于起步較晚,貴州食用菌產業鏈條還不完整,產業主體主要集中在生產環節,從全產業鏈的視角看,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
站在“十四五”的全新起點,“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地由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這對食用菌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推動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對此,劉自強認為,針對貴州食用菌發展原輔料和市場在外、物流運輸成本高的現狀,應建立供應鏈物流配送體系,對原輔料采取集中采購的辦法,對生產出來的菌菇必須采用優化的物流配送體系;同時根據貴州的氣候地理條件,差異化發展經濟價值高的珍稀食用菌品種;發展食用菌深加工,與大食品產業擁抱。
劉自強認為,目前國內珍稀食用菌品種主要以袋栽模式為主,因此貴州食用菌產業發展必須解決珍稀食用菌品種、袋栽食用菌裝備、集中培養中心模式、產品保鮮加工技術、出菇之后菌渣的綜合利用和廢菌袋的回收等問題。
孔軻對此提出四方面建議:一是優化產業鏈,打造從單一的種植端向菌種研發、種植、生產到初加工、深加工于一體的全產業鏈。二是做強做細深加工,充分發揮貴州產業規模優勢,大力發展深加工產業,逐步轉型成為食用菌深加工產業的先行者和排頭兵。三是業態融合發展,形成與貴州豐富旅游資源和傳統少數民族文化、飲食文化有機融合的食用菌文化。加強業態銜接,促進異業跨界合作,促成食用菌產業與多業態融合發展、業態升級。四是構建朋友圈和生態鏈,加強區域間產業交流與合作,積極傳遞貴州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經驗和模式,讓貴州食用菌走出大山。
據悉,今年貴州計劃種植食用菌規模突破50億棒,產量突破160萬噸,產值突破200億元,增幅在10%以上;圍繞菌種菌材、林菌發展、精深加工、品牌打造、主體培育等工作實現從“脫貧產業”到“富民產業”的順利過渡,確保“十四五”產業開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