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今年的高考分數線已經陸續公布,接下來就是志愿填報。高考志愿選擇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高校本科總共有700多個專業。一直以來,計算機、經濟類等方向都是考生填報的重點。選擇專業和以后畢業就業息息相關,如何選擇專業?事實上,重慶市《“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為大家指明了方向。即日起,本報將推出系列報道,就我市“十四五”規劃提出的發展方向,摘取部分摘要,根據對應的相關專業,供廣大家長和考生參考。
圍繞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融合化、生態化發展,培育支柱性和先導性產業,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引擎。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也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當前,國內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度正呈現加速升級的趨勢,制造業數字化也正成為撬動新時代“中國智造”高速發展的“新支點”,制造業的未來更急需領軍型、創新型人才。在這個過程中,汽車摩托車、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相關專業也值得關注。
技術、技能人才
需求增量大
記者注意到,未來中國制造的十大重點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此外,《重慶市制造業人才需求指導目錄(2019-2022)》(以下簡稱《目錄》)對人才需求的預測涉及8個重點產業集群,包括智能產業集群、汽車摩托車產業集群、裝備產業集群、材料產業集群、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消費品產業集群、農副食品加工產業集群,以及技術服務產業集群。其中,智能制造產業集群預計人才需求增量39740人,居8個產業集群之首;汽車摩托車產業集群預計人才需求增量17000人,材料產業集群人才需求增量9940人,分列二、三位。從人才類別看,研發人才需求增量17320人,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需求增量分別為31310人和38750人。
今年年初,記者從重慶市人力社保局獲悉,在公共人力資源市場就業崗位需求方面,今年,重慶崗位需求總數為242萬人,其中制造業排名第一,需求人數為115.6萬人,占比為47.89%。
智能制造人才就業前景看好
今年3月份,教育部公布《關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列入2021年普通高校學科目錄進行招生,新增備案本科專業2046個,新增審批本科專業177個,列入本科新專業目錄的37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智能制造工程”專業,有84所高校獲批;“機器人工程”專業,有53所高校獲批,都是本年度高校新增非常“熱門”的專業。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市場對這些專業需求量大。
那么,以“智能制造工程”專業為例來看,它究竟學些什么?專業的發展前景又如何?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重慶文理學院智能制造工程學院的機器人工程和智能制造工程是西南地區最早開設的新工科專業、校級新工科示范專業、重慶市普通本科高校與高職專科院校“3+2”貫通分段培養智能產業高端技術型人才試點專業。其中,機器人工程是學校首個在重慶地區實現一本招生的專業,機械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在重慶地區按機械大類一本招生、并采取1+3模式分流培養。
“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新一代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廣泛和深遠的變革。我國正在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亟需智能制造工程相關的專業技術人才。”重慶文理學院智能制造工程學院副院長趙華君表示,智能制造是一個系統工程,集成了智能裝備、工業機器人、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工業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運維管理等關鍵技術,涉及機械工程、控制工程、計算機科學和管理科學等多個學科,融合了各相關學科的最新發展技術。該專業主要學習智能制造技術與智能制造系統的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可從事機械、汽車、電子、紡織、醫藥等領域的智能化設計、制造及管理等技術工作。
機械工程類收入高并呈增長趨勢
從目前招聘市場來看,制造業人才供需旺盛。在今年多次采訪現場招聘會時,有不少企業招聘負責人都曾向記者提到,隨著產業融合不斷深入,制造業對相關人才的需求還會持續增加。此外,從制造業從業者的專業背景來看,機械工程、機械電子工程、計算機、自動化等專業出身的從業者占比較高。
此外,智聯招聘曾通過對2020屆不同專業畢業生當前的收入水平分析發現,機械工程位居前列,保持著增長趨勢。“在長期的經濟建設中,我國的機械制造行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互聯網迭代與新基建等新興領域的蓬勃發展下,企業提升核心研發能力的趨勢已經形成,機械工程專業相關人才價值居于高位的情況也成為必然。”在智聯招聘重慶市場經理吳環看來,依托于智能制造的新技術、新產業、新崗位應運而生,如機械、汽車(特別是新能源汽車)、電子、醫藥等領域智能設備的設計、制造、管理等崗位,正在形成巨大的專業型人才、跨學科人才和系統級人才需求缺口。同時,該專業人才將在未來的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不過,對于一些高考成績不太理想的學子,也不用過于氣餒和擔憂。“專科院校學生善于積累經驗與專業能力,就業仍有競爭力。”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在解讀時就提到這樣一組數據,已獲得Offer的專業院校畢業生普遍反饋,“有相關的實習經歷”“社會實踐經驗豐富”“求職目標明確”等因素是其獲得Offer的主要個人原因,此外,“專業就業前景好”也有一定的影響。
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談到,一部分在高考中表現不夠突出,即將要去專科院校就讀的學生,不必對就業前景過于困擾,志愿填報時可優先選擇國家級示范性的高職院校,結合未來前景選擇專業。整體來看,專科院校比本科院校開設的數量更多,且培養方向側重于“技術路線”,通常可以通過專業名稱了解到大學期間將學習什么內容、未來畢業從事什么工作。因此選報時,可考量當下受關注的新興專業,同時更要有長遠目光。此外,專科院校的學生們在校期間應多多注重積累經驗與專業能力,未來就業時仍會有競爭力。(重慶商報-上游新聞記者 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