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由漳州市人民政府、中國食品報社和漳州市龍海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中國食品名城城市發展高峰論壇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博覽園舉辦,此次會議以“區域融合、協同發展”為主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代表,河南漯河、山東煙臺、福建漳州等“中國食品名城”的政府有關部門領導、食品協會代表以及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與會,各方交流形勢、暢談合作,探討“中國食品名城”城市發展戰略與區域協同發展方向,賦能食品產業轉型升級。
加強聯動 共促食業融合發展
與會專家認為,漳州、煙臺、漯河3個城市都是在我國食品產業中具有影響力的“中國食品名城”,具有產業集群規模大、區域經濟帶動性強等特點。這些城市協同發展,潛力巨大,效應突出。漳州以舉辦第三屆中國食品名城(漳州)食品交易會暨第二屆龍海國際休閑食品博覽會為契機,組織召開中國食品名城城市發展高峰論壇,提出加強聯動協作,促進共同發展,得到了各“中國食品名城”的積極回應。
漳州市副市長蘭萬安指出,此次專門邀請各食品名城代表、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共同探討區域融合、協同發展有效路徑,對加強區域協同和交流互鑒,構建食品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推動各地深度協作、互惠雙贏有著重大意義。煙臺、漯河、漳州作為食品工業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的3座城市,在產業鏈條和技術水平上有很強的互補和協同性,煙臺的農副食品加工和酒、飲料、食用油等食品門類齊全;漯河的肉類、糧食、飲料、果蔬加工等產業鏈條完整;漳州的烘焙休閑食品、出口果蔬罐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且食品企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在發展食品工業過程中,漳州有意愿、有基礎、有條件、也有需求推動與煙臺、漯河等食品名城及各地實現區域融合發展,通過全方位、深層次、多形式的合作,真正實現互利共贏。
“大家相聚龍海的目的就是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攜手譜寫食品名城和食品產業發展新篇章。”漳州市龍海區副區長林茂成表示,將進一步整合各種資源,形成合力,加快服務食品產業的體系建設,不斷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提升城市建設品位,為全國各地的企業家朋友來漳州龍海投資興業提供良好環境。
“‘十四五’時期,漯河將致力在更大格局、更高層次上擴大對外開放,拓展發展空間,加快建設‘國際食品名城’。”河南省漯河市工信局調研員張新亞表示,將全力支持“中國食品名城”協同發展工作,誠摯邀請“中國食品名城”兄弟地市的領導、與會嘉賓到漯河指導工作、調研考察、廣泛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推動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山東省煙臺市工信局調研員萬樹建表示,煙臺十分期待名城之間能夠開展合作、共同發展,真誠地邀請各兄弟名城食品產業人士到煙臺做客和投資,共享發展機遇。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魅力。”中國食品報社總編輯劉彤指出,“中國食品名城”依托獨特的自然稟賦,從實際出發、因地取材大力發展食品工業,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變品牌優勢為發展優勢,把食品產業打造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成為城市的第一大支柱產業。他認為,今年是食品行業在變局中開新局的拼搏奮斗之年,在貫徹落實國家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決策中,食品產業將發揮出更為重要的產業經濟、消費經濟、區域經濟的拉動作用和支柱作用。作為中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代表性地標,“中國食品名城”在培育龍頭企業、促進融合發展、做優特色產品、發展電商物流4個方面精準用力,必將進一步擦亮“中國食品名城”這張金字招牌。
優勢互補 區域協同發展共興共贏
論壇上,三地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分別介紹了各自城市食品產業發展及資源情況。三地食品產業各具特色、健康發展,不僅為與會各界留下深刻印象,也為協同發展描繪出美好愿景。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業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韓志輝深入淺出地論述了食品企業競爭戰略,為企業開發市場點睛;福建省政府科技顧問、北京中科前方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蔣佃水就區域科學發展食品工業、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話題向“中國食品名城”支招。丹夫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蔡土木和漳州市臺商投資協會常務副會長、福建金之榕食品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良彬分別對“中國食品名城”發展及區域協同發展的企業經驗進行介紹。
漳州市食品工業的快速崛起,被譽為“漳州現象”。蘭萬安介紹,漳州位于福建省最南端,是一座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中國食品名城”“中國罐頭之都”,漳州素有“魚米花果之鄉”美稱,為漳州躋身全國食品工業大市奠定了良好的發展基礎。近年來,漳州圍繞“建設工業新城”,實施“大抓工業、抓大工業”3年行動計劃,出臺《支持食品產業做大做強八條措施》等一系列扶持政策,食品工業不斷發展壯大。漳州市現有各類食品企業約2500家,規模以上企業610家,規模工業產值超1400億元;產業種類涵蓋食品行業的16個大類、40多個小類,是福建省最大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和農業出口加工基地,出口量一直位居全國設區市前列。
“漯河食品有特色,種類多。”張新亞介紹,漯河食品涵蓋18個大類、50多個系列、數千個品種,有以雙匯等為代表的肉類加工產業集群,以衛龍食品、南街村集團等為代表的糧食深加工產業集群,以可口可樂、統一等為代表的飲料產業集群,以中大恒源、高旗生物等為代表的果蔬加工產業集群,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鮮肉單品產量等均位居全國第一。“十四五”時期,漯河將致力在更大格局、更高層次上擴大對外開放,拓展發展空間,加快建設國際食品名城。
“張裕葡萄酒、魯花花生油、龍大食品等知名品牌享譽全國。”萬樹建介紹,去年,煙臺食品加工業實現營業收入871.3億元。魯花、張裕、威龍3家企業上榜2020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境內外上市公司12家。近年來,煙臺堅持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制度創新,推動流程再造,努力為廣大客商來煙臺投資興業創造更加優越的條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煙臺推出《制造業強市獎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主要用于對上級支持政策給予配套,對項目建設、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和基地建設、創新成果給予獎勵,支持企業做大做強、支持品牌建設等。
三鏈融合 打造食品名城發展新引擎
對于“中國食品名城”開展區域經濟協作共同發展,與會嘉賓紛紛建言獻策,提出要從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認識“中國食品名城”協作發展,建立機制,互惠互利,先易后難,持久建功。
劉彤提出,要以“三鏈融合”推動“中國食品名城”區域深度融合、協同發展,不斷打通原有的區域壁壘,實現更廣層面的創新合作,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他建議,一要打通產業鏈,推動食品名城的產業體系化建設。要堅持龍頭帶動,大力扶持發展一批創新能力高、市場前景好、產業帶動力強的食品企業,積極發展相關配套產業,不斷完善產業鏈條,建立全產業鏈思維,從全產業鏈的視角做好規劃,理順關系,形成全產業鏈利益共同體,提升綜合競爭力。二要做強創新鏈,形成食品名城新發展動能。要集中優勢力量,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協同攻關,推動關鍵配料技術、特殊膳食配方技術、新食品資源前瞻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通過做強創新鏈,使持續不斷的創新優質產品占領市場,同時反哺研發,實現持續良性發展,形成食品名城發展的新動能。三要提升價值鏈,打造食品名城新發展引擎。通過互聯網與食品產業的融合實現大數據價值在產業鏈的落地和價值鏈的重構。圍繞營養食品、特色食品、生物發酵食品、方便食品、未來食品,開展大數據挖掘分析,實現產業鏈再造和價值鏈提升。以多層次、多元化、高水平、高質量的標準體系,打造“中國食品名城”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