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戰略失敗后,多氟多(002407.SZ)轉而專注于新材料主業。
5月24日,多氟多公布擬與南寧政府方合作共建20GWh鋰電池項目,為目前產能的近6倍。公司主要產品六氟磷酸鋰從去年至今上漲近2倍,同時磷酸鐵鋰需求旺盛,是公司擴產的主要原因。
同日,多氟多還公告擬變更名稱為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變更法定代表人為李云峰。去年,多氟多甩賣持續虧損的紅星汽車,稱專注于新材料主業。
李云峰是多氟多實控人李世江之子。長江商報記者發現,李世江曾對外公開表態女兒李凌云造不好紅星汽車就換人,去年1月李云峰接替姐姐李凌云總經理職務。此次李云峰又接替李世江成為法定代表人,同時是上述鋰電池項目執行企業寧芯聚鋰合作人,或將是多氟多轉型新材料的主要負責人。
從履歷來看,李云峰也是多氟多轉型新材料的不二人選。資料顯示,李云峰是高級工程師,2002年進入多氟多后帶著公司在2010年六氟磷酸鋰研制成功并打開市場,近十年任職子公司多氟多新能源公司董事長,推動企業向新能源產業轉型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新材料需求旺盛,今年上半年多氟多凈利預計不低于2.7億元,全年盈利或將創出歷史新高。
與南寧政府共建20GWh鋰電池項目
5月24日,多氟多公告,公司與南寧科創投和晟寧投資(南寧政府方)、寧芯聚鋰合作投資,依托多氟多自有知識產權和專利技術建設20GWh鋰電池項目,生產鋰電池及相關配套產品。
其中由南寧科創投、晟寧投資共同發起設立規模為6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與多氟多、寧芯聚鋰共同出資設立項目主體廣西寧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別投資2.9億元、2.7億元、0.3億元,其中多氟多持股45.76%。
項目將分三期建設,分別規劃產能5GWh、5GWh、10GWh。建成后,自項目一期投產滿12個月后的第二年起5個年度內實現產值分別不低于10億元、15億元、25億元、30億元和35億元,五年產值共計不少于115億元。
目前多氟多正在規劃磷酸鐵鋰的技術路線,并儲備有圓柱和方型電池的技術團隊。目前具備鋰電池產能3.5GWh,擁有超過10年的三元軟包技術積累。也就是說這一20GWh鋰電池項目將是目前產能的近6倍。
為了聚焦氟化鹽、新材料和鋰電池產業,此前多氟多已剝離了一些不良資產。其中包括籌劃1.37億元出售紅星汽車58.88%的股權,0.94億元出售多多小額貸款60%股權,退出新能源汽車、小貸產業。
特別是紅星汽車,2015年多氟多以1.6億元收購了五十多年建廠歷史的整車生產廠商紅星汽車72.5%的股權,后又出資2億元對紅星汽車進行增資,擬投資20億元建設年產10萬輛的龍崗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不過紅星汽車近兩年及一期出現經營性虧損,上述股權出讓中,紅星汽車100%股權估值僅為2.33億元,大幅縮水。
上述出售后,多氟多將聚焦電子信息材料和新能源材料,電子信息材料包括濕電子化學品和干電子化學品兩類,將聚焦“卡脖子”工程進行產品開發;新能源材料主要包括鋰離子電池材料,著力于電池材料體系的研究。
六氟磷酸鋰產品供不應求
為了使名稱與多氟多主營業務及發展戰略相匹配,公司還將名稱“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同時變更的還有李云峰接替李世江任多氟多法定代表人,去年1月其才接替姐姐李凌云任總經理職務,市場據此猜測李云峰或是推動多氟多轉型的主要負責人,甚至可能是李世江的接班人。
猜測并非空穴來風。2019年4月李凌云任總經理職務后,2019年12月投資者提問“董事長李世江曾對外公開表態女兒李凌云造不好紅星汽車就換人,把干不好造車任務的李凌云調過來當總經理,請問是基于哪方面的原因?”董秘回稱,“莫畏浮云遮望眼,守得云開見月明。讓時間來回答。”
如今時間確實回答了,李凌云半年多后卸任總經理職務,李云峰上位。從姐弟兩人履歷來看,李云峰接任在意料之中。
資料顯示,李凌云、李云峰均是碩士研究生學歷,李凌云主要有主管外貿部的經歷,或幫忙多氟多開拓國外市場。而李云峰是高級工程師,2002年進入多氟多帶著公司2010年六氟磷酸鋰研制成功并打開市場,推動企業向新能源產業轉型升級。
從2010年多氟多新能源公司正式成立,李云峰一直擔任董事長,多氟多也走出了一條“螢石—高純氫氟酸—氟化鋰—六氟磷酸鋰—鋰電池”的晉級之路,六氟磷酸鋰國內市場占有率一度達約35%。
2015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火熱,動力鋰離子電池產品供不應求,多氟多主要包括六氟磷酸鋰的鋰電池當年實現營收5.01億元,同比增143.25%,不過此后三年銷量持續下降,直到2019年營收增至6.41億元,創出新高。
而自2020年9月份以來六氟磷酸鋰進入新一輪上漲周期,均價從7萬元每噸增至超過20萬元每噸,增幅近2倍。由于新材料版塊的相關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價格持續上漲,目前處于滿產滿銷狀態,盈利明顯。公司預計今年上半年凈利潤2.7億元-3.2億元,同比增超16倍。
多氟多判斷今年下半年仍處于供不應求狀態,明年預測處于緊平衡狀態,之前簽訂的低價長單已基本執行完畢。公司將及時規劃新增產能,目前力爭在2022年底達到3萬噸的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