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多家行業協會、影視公司、主流視頻平臺發布聯合聲明,呼吁短視頻平臺和公眾賬號生產運營者尊重版權,并稱對未經授權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為發起集中的法律維權行動。
毫無疑問,保護知識產權是一個社會走向法治的重要標志,只有足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才有更多的創作者愿意去付出時間、精力和財力,創造出更多優質內容。
曾經,這一生態鏈也出現過正和博弈的喜人景象。長視頻方樂見短視頻二次創作、N次方傳播,以擴大宣傳效果,有時他們還會主動請短視頻作者進行二次創作;通過此類短視頻,用戶節約了決策成本,發現好作品之后再付費觀看;短視頻創作者并非總是“搬運工”,一些不甘平庸的創作者開始融入創意元素,讓短視頻多了原創色彩;短視頻平臺更是從中分享到流量盛宴,讓自己快速成長。
單方面改變,會出現聯合聲明者想要的結果:奪回“失地”、獨享流量紅利?恐怕沒那么容易。一方面,不給短視頻空間,等于損失了8億多短視頻用戶,對長視頻宣傳、推廣非常不利;另一方面,封殺短視頻劇透,那些已經養成習慣的觀眾未必會盲目付費去看長視頻。各不相讓的話,到頭來還不知道誰先低頭呢。
知識產權保護沒有錯,但也要防止走極端。說到保護,一些人恨不得把每一個比特、字符,每一幀圖像,都要保護起來,都需要首先得到授權,要付版權費,才能分享。其實,版權保護與版權開放,有時就像魚水關系,水活魚才能活,沒必要劍拔弩張,甚至“同室操戈”,在版權保護過程中也可以保持一定的彈性,做到張弛有度。比如,長視頻作者可以考慮將自己作品進行二次創作的相關權利授權給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進行統一管理,既能避免繁雜的授權、維權,也能保證獲得授權費用、提升知名度。當然,短視頻平臺也可以更有擔當,主動向長視頻購買版權,提供給短視頻創作者進行二次創作。
視頻長短之爭,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要有共享豐盛、相互成就之雅量。(連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