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不僅僅局限于工業品種,現在因巴西干旱以及美國極端寒冷天氣導致玉米、小麥、大豆等農產品期貨價格刷新8年新高。
周一芝商所玉米價格創出8年新高,由于玉米處于農產品整個供應鏈的主導地位,它的價格上漲同時帶動小麥、玉米等價格同步創出近8年新高。現在整個農產品價格指數漲勢凌厲。美國市場農作物價格上漲可能使基本糧食商品大幅漲價,這些成本恐怕很快會波及到日常食品售價。
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主要生產國天氣狀況不佳。巴西天氣干燥及美國的寒冷天氣提升了市場對兩大出口國2021年玉米產量前景的擔憂,而與此同時中國的需求正在增長。巴西中南部的干旱天氣繼續沖擊該地二茬玉米作物。帕拉納州是巴西第二大二茬玉米生產州,受大豆播種滯后影響,該州二茬玉米的種植工作遭遇了歷史性延誤。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全球玉米消費量接連四年超過產量。20/21年度全球玉米產量11.37億噸,消費量11.49億噸,庫存2.84億噸,同比減少6.3%。美國玉米庫存量為近7年最低,為3434萬噸,去年同期是4876萬噸。
最近2年全球大豆產量也嚴重不足。20/21年度全球大豆產量3.63億噸,消費量接近3.7億噸,庫存8687萬噸,為近五年新低。美國大豆庫存量為近7年最低, 僅有325萬噸,去年同期是1428萬噸。
美國、加拿大和法國旱情不利于小麥生長,阿根廷降雨影響了大豆收割。另外,今年夏季美國農業帶也可能遭遇干旱。同時,中國正大量進口谷物,其中玉米進口可能因生豬養殖擴大而創新高。
目前,全球谷物需求旺盛,國際市場的存量已經被消耗的所剩無幾,且全球谷物庫存量調低與消費量走高雙重疊加,使全球谷物庫存與消費量之比從2019/20年度的29.6%降至2020/21年度的28.4%,為七年來的最低水平。
此外,兩大谷物生產國俄羅斯和烏克蘭局勢緊張。俄羅斯在2020年也首度成為了農產品的凈出口國,而烏克蘭為世界第二大谷物出口國,僅次于美國。其中,大麥出口排全球第二位,玉米排第四位,小麥排第五位。兩國一旦出現任何問題,都可能將影響農產品價格。
物價分化
由于物價水平持續上漲,且超出政策目標,巴西、土耳其、俄羅斯等國央行已經率先加息,前期寬松政策有所收緊。
這三個國家3月消費者價格指數處于高位,同比漲幅分別為6.10%、16.19%、5.79%。食品和能源是推高這些國家物價的主因。
今年,需求加快恢復,推動食品價格繼續上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3月最新數據顯示,由于農作物供應良好,3月谷物價格環比有所回落。但是,由于餐飲業需求復蘇,肉類、乳類產能增加較慢,加上國際貨運集裝箱資源緊缺等,肉類、乳制品、植物油等價格仍在上升。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這些國家經濟結構相對單一,幣值不夠穩定,國際收支容易失衡。這些國家央行加息,既為了抑制國內通脹,也為了避免資金外流。像巴西雖是農產品出口大國,但對海外市場依賴嚴重,疫情期間需要進口大米等主糧。
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物價飆升明顯,但3月份美國、歐元區、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分別增長2.6%、1.3%、0.4%,漲幅相對溫和。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羅志恒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物價水平之所以分化,跟各國的產業結構有很大關系。大國與小國的區別很大,大國的國內供給和需求相對平衡,市場回旋余地較大,物價不太容易受外部影響。中國3月物價較低,還受下行的豬周期影響。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大宗商品價格仍有一定上漲壓力,刺激政策作用下,需求恢復比較強,但部分新興市場的供應端存在一定問題,所以價格還會有一定上升。
大宗商品是否繼續上漲?
各類大宗商品價格,均已高過疫情前的水平,但世界經濟離疫情前正常水平尚遠。大宗商品價格的過快上漲,無疑會拖累經濟的恢復進程。
當然,市場也會自發調整。比如,由于農作物整體供應向好,3月全球谷物價格指數環比有所下調,結束了連續8個月的上漲態勢。3月美國、巴西均發布預報,由于價格前景向好,玉米種植面積有望擴大。
4月20日,世界銀行發布半年期《大宗商品市場展望》,預計大宗商品全年價格會維持在當前水平。其中,原油價格全年在56美元/桶,較去年上漲約36%;金屬礦產較去年上漲30%,糧食價格較去年上漲17%。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大宗商品價格仍有一定上漲壓力,刺激政策作用下,需求恢復比較強,但部分新興市場的供應端存在一定問題,所以價格還會有一定上升。
4月下旬以來,美國中西部干旱引發糧食供應擔憂,大豆、小麥、玉米期貨價格迎來一波急劇上漲。鐵礦石、銅、鋁等金屬價格近期也在繼續上漲,像銅價經過近2個月的高位盤整,近期有繼續上揚的趨勢。
也有分析認為,未來大宗商品價格會有所回落。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上揚較快,中國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去年三四季度中國投資很強,遠高于2019年正常投資增速,這刺激了大宗商品需求。隨著一季度中國投資轉弱,經濟恢復動能轉為消費驅動,全球大宗商品需求不會一直強勢。鋼鐵、銅等基本金屬的價格,預計二季度后會有所回落。
通脹會來?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表示,拜登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可能引發世界性通貨膨脹。美國巨量的財政刺激或引起很強的增長,二季度末其GDP會超出潛在增速,三四季度會繼續走高。這會改變通脹預期,改變市場利率,逼迫美聯儲收縮貨幣政策。
不過,2008年以來,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持續寬松政策,意在推動經濟回歸潛在增速,但物價漲幅始終難以超過2%。業界討論多年,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新興經濟體加入全球貿易分工,降低了生產成本,抑制了全球性通脹。
所以,市場上不乏聲音認為,無需擔憂全球大通脹。朱海斌表示,美國通脹是短期壓力,是油價上升和經濟復蘇所致。但是,美國通脹不會長期顯著地高于2%,預計下半年核心CPI(刨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將回到2%以下。未來兩年,預計美國通脹基本在2%或者略低于2%的水平,美聯儲不會因為物價水平提前加息。
中泰證券指出,全球經濟不規則復蘇,預計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斜率會放緩,美國國內通脹水平年內相對可控。市場有觀點認為下半年美聯儲會削減QE規模,甚至明年可能會加息,實際不會這么快。從美聯儲官員最新表態來看,75%的疫苗接種率是美聯儲討論逐步縮減QE的前提,按照現在的接種速度,大致要到6月中旬。即便要縮減QE,也要考慮發債節奏,拜登政府超2萬億美元大基建計劃明年全面落地前,美聯儲很難實質性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