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恒勃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恒勃股份”)創業板IPO獲深交所受理。公開資料顯示,恒勃股份主要從事內燃機進氣系統及配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汽車進氣系統及配件、摩托車進氣系統及配件和通用機械進氣系統及配件,是汽車、摩托車、通用機械行業知名制造企業的配套供應商,吉利集團、廣汽集團、五羊本田、新大洲本田、奇瑞集團等均為其覆蓋客戶。
然而,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化進程加快,燃油車市場正在逐步萎縮,恒勃股份的募投項目卻選擇逆勢擴產,合理性存疑。此外,《紅周刊》記者在翻閱其招股書時注意到,恒勃股份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比正在下滑,而號稱未來產值將達5億元的口罩等相關業務在2020年為其貢獻不少業績,不過隨著國內口罩產能的釋放,恒勃股份想要在該產業鏈條上嶄露頭角,恐怕并不容易。
主營收入占比下滑
“押注”口罩業務恐難有作為
據招股書顯示,2018年-2021年上半年,恒勃股份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70億元、4.95億元、5.73億元、2.96億元,其中2019年和2020年的營收增幅分別為5.19%、15.85%;同期實現的凈利潤分別為852.24萬元、3589.79萬元、6474.05萬元、4862.39萬元,其中2019年和2020年凈利增幅分別為321.22%、80.35%。從業績來看,恒勃股份在報告期內實現了較為穩定的增長。
但《紅周刊》記者發現,若從營業收入的構成來看,則另有一番風景。主營業務收入方面,2018年至2020年,恒勃股份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4.43億元、4.63億元、4.72億元,各期主營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4.11%、93.48%、82.37%。由此可以看出,恒勃股份的主營業務收入占比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主營業務收入占比連年下滑,營業收入仍然維持高增長,恒勃股份是如何做到的呢?公司對此表示稱,“主要系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公司響應政府號召開展口罩、消毒機等醫療器材業務,實現銷售收入6502.06萬元。”
據其招股書介紹,恒勃股份的其他業務收入主要來源于醫療器械及園林機械產品銷售、模具收入、房租收入等。2018年至2020年,恒勃股份分別實現2771.79萬元、3226.31萬元、10108.89萬元,所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5.89%、6.52%、17.63%(詳見表1),可見,恒勃股份的非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正在逐年走高,2020年甚至增至營收近兩成的體量。
表1 主營業務收入占比
來源:招股書
再從營業毛利來看,2018年至2020年,恒勃股份其他業務毛利占營業毛利的比例分別為3.12%、4.84%和19.22%,與收入數據實現同向增長。對此,公司解釋稱:“2020年其他業務毛利占比上升,主要系2020年開展的醫療器材業務貢獻3088.66萬元的毛利所致。”換句話說,主營產品銷量下滑的收入由醫療器材業務頂上了,這也就意味著,如若不考慮醫療器材業務作出的貢獻,恒勃股份的營業收入恐怕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恒勃股份還在招股書中進一步表示,公司以口罩業務為契機,開始逐步涉足醫療大健康產業,在2020年末推出了“恒倍康”牌空氣消毒機。對于該項業務,公司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推出醫用新風消毒機和車載消毒機,圍繞空氣凈化過濾領域開展產業鏈的延伸。”但該條產業鏈的具體發展狀況,恒勃股份并沒有在招股書中作出更詳細的披露。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2月,在中國臺州網一篇名為《面對疫情 恒勃公司整體經營不降反升》的報道中,恒勃股份臺州灣集聚區的總經理肖曉毅曾對公司口罩業務的轉產情況透露道:“恒勃公司最初只投資了500萬元左右生產民用口罩,后續又增設了醫用口罩生產線、KN95口罩生產線、環氧乙烷消毒設備,現已累計投入5000萬元。”肖曉毅還補充,“通過市場分析,恒勃公司未來在口罩產業的產值將達到5億元。”5億產值是什么概念呢?約是近三年來公司全年營收總額的最高值。照此來看,恒勃股份似乎有開辟第二主業的打算。
《紅周刊》記者經進一步查閱招股書發現,據目前數據顯示,2020年恒勃股份的口罩等醫療器材業務共實現銷售收入6502.06萬元,而口罩和口罩原料的采購金額合計為3349.11萬元。但是在2020年末,由于口罩業務外銷客戶Loui Motors Technology Corporation未按合同約定按時支付貨款137.7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898.45萬元),公司已全額計提壞賬準備,導致單項計提壞賬準備的應收賬款較2019年末增加1095.44萬元。
事實上,恒勃股份之所以能在口罩業務上分一杯羹,與疫情時期市場供給不足有很大關系,如今,隨著國內口罩產能的釋放,市場已經面臨飽和狀態,供需關系已經發生了根本性逆轉。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作為汽車內燃機零部件供應商,恒勃股份并非專業從事醫療器械生產的企業,在口罩產業鏈中,無論從資質、產品安全問題以及銷售市場方面,都存在諸多難題,想要朝此方向另辟蹊徑又談何容易?因此其想在該產業鏈上嶄露頭角,找到新的業績支撐,恐怕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