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總產量210萬噸
棲霞蘋果培育壯大
《棲霞蘋果方案》中明確了棲霞蘋果產業發展現狀和四大產業發展優勢。
目前,棲霞蘋果產業發展現狀良好。數據顯示,全市蘋果栽培面積達到100萬畝,年總產量210萬噸,種植農戶13.8萬戶,占農戶總數的近80%,果農人均蘋果純收入超過17000元,“棲霞蘋果”品牌價值達66.31億元。
棲霞蘋果產業具有四大發展優勢:
生態條件得天獨厚。棲霞地處北緯37度蘋果黃金種植帶,是煙臺蘋果核心區和主產地,具有獨特的水土條件、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造就了棲霞蘋果“秀外慧中、質脆皮薄、酸甜適口、愈久彌香”的獨特品質。
打造現代蘋果產業體系。蘋果種植面積大、產量高,擁有果品商品化處理流水線975條,年處理能力200多萬噸。果品冷風庫、氣調庫630多座,年貯藏能力100萬噸。果品深加工企業21家,年加工能力60萬噸以上。擁有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省級4家、市級16家,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80家、示范家庭農場13家。依托果園發展鄉村旅游業,精品采摘園、開心農場、星級農家樂60余處,初步構建起以蘋果生產為核心、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多元化、復合型現代蘋果產業體系。
產業技術創新引領。20世紀80年代,在全國率先引進紅富士蘋果,為全國紅富士蘋果幼樹早期豐產提供了典型示范。1990年前后,棲霞“刻、剝、拉”幼樹早期豐產技術和蘋果套袋技術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使得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進入21世紀,全面實施蘋果全產業鏈提升計劃,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水肥一體、綠色防控、果園覆草等一系列技術集成,開展老劣果園提質增效、苗木繁育脫毒化處理和“智慧果園”建設,果業管理技術始終引領著中國蘋果的發展方向。
品牌效益日漸彰顯。強化對“棲霞蘋果”地理產地證明標識的規范化管理,規范棲霞蘋果包裝和標識體系,以標識管理強化品質控制,“棲霞蘋果”入選第五批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加大品牌的國際宣傳推介,目前棲霞蘋果已遠銷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面提升了棲霞蘋果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老齡果園等問題突出
全產業鏈亟待高度融合發展
棲霞市副市長林香志表示,近年來,棲霞把老齡果園更新改造作為打贏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攻堅戰的關鍵,打通一二三產,注重“種植、產銷、生態、科技、文化”五鏈提升,構建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更好地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
此外,棲霞蘋果還面臨現代化果園規模小、經營主體發展活力不足、品牌培育力度仍需加大等問題,要進一步促進全產業鏈高度融合發展。
棲霞蘋果產業以培育打造我國最具影響力的蘋果優勢特色產業引領者為目標,以全產業鏈高度融合發展為核心,以提質增效為主攻方向,聚集資源要素,優化產業要素配置、空間布局,通過聚力種苗培育、先進生產模式、商品化處理、加工、流通、品牌等全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快構建利益聯結機制,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促進蘋果產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為率先實現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遠景目標、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提供有力產業支撐。
依托山東農業大學國家蘋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果品創新團隊和煙臺市蘋果自主創新高效育種技術團隊等優勢科技資源,布局建設“蘋果多品種集成創新示范園”,實現蘋果種植品種、栽培模式、管理技術等方面的集成示范;規劃布局以官道鎮和觀里鎮兩鎮為中心的良種苗木繁育區,重點扶持壯大3—4個面積500畝以上的育苗企業開展規范化、脫毒化苗木繁育,著力打造北方最具影響力的蘋果苗木繁育基地;啟動晚熟富士品種“優中選優”工作,重點開展引種評價、芽變選種等研究,選育棲霞本土知識產權品種2—3個。在大力發展晚熟富士品種的同時,引進推廣“紅黃綠、甜香脆、名優特”鮮食品種和鮮食加工兼用品種,進一步優化豐富品種結構。
變革種植模式
推進高質量發展
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棲霞優化產業結構,轉調發展方式,變革種植模式,著力培育良種苗木繁育基地,打造現代矮砧集約栽培示范園,實現傳統果業向現代果業轉型升級,推動蘋果品質向高端提升。
加快現代栽培模式示范推廣。改造提升傳統栽培模式,按照“三改三減”技術規程,“三改”即:改品種、改樹體、改土壤;“三減”即:減密度、減化肥、減農藥,因地制宜、成方連片推進標準化果園建設,提高傳統果園現代化管理水平。對地勢較低的丘陵山地推行“梯改坡”,促進山地蘋果的規模化、機械化種植。鼓勵工商企業、社會資本等采用投資入股、訂單農業等方式,建設以“百畝方”為基本單元的高質高效現代生態果園,進而推動“千畝方”“萬畝方”等大型生產基地建設,打造一批居國內領先水平的標準化生產樣板園。到2025年,更新改造老齡果園35萬畝以上,基本完成低效老齡果園的升級改造,現代栽培模式果園達到10萬畝以上。
實施果園土壤科學化改良。加強與省內外知名社會化專業檢測機構合作,建立果園地力信息系統和測土配方施肥數據管理系統,為果園土壤改良、科學施肥提供依據和支撐。根據不同區域土壤條件、作物產量潛力和養分綜合管理要求,在科學測土的基礎上,大力推廣化肥減施增效技術模式。推廣“測土配方+新型肥料”技術模式,調整化肥使用結構,調節土壤酸堿度,改良土壤結構,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推廣“水肥一體化+配方肥”技術模式,提高水肥利用率。推廣“有機肥+果園生草”技術模式,通過增施有機肥、自然生草、人工種草、秸稈覆蓋,有效解決果園增墑保水問題,提升果園基礎地力,保護和改善蘋果產地環境。
普及病蟲綠色化防控。完善重大病蟲監測預警體系,健全病蟲監測網絡,對果園的用藥安全性及有效性進行風險監測,精準預警、科學指導開展病蟲防控。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開展果園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完善廢舊反光膜、農膜、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嚴防違禁生產投入品流入蘋果生產環節。
實現生產智能化管理。依托煙臺蘋果大數據中心,加快建設大數據智慧管理平臺,以蘋果生產“精準感知——智能診斷——智能作業”為主線,利用農業智能網聯技術,開展一體化、數字化智慧果園建設,逐步實現從種植端到產品管理端全流程的可視化、科學化、智能化的安全品控。開發農業綜合服務數字平臺,研發短臨天氣預報、在線專家咨詢、果園現代管理技術講座、遠程檢測操控、飛防和施肥作業管理等數字模塊,加快實現蘋果生產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到2025年,建成數字化智慧果園8000畝以上。
促進果品安全化生產。建立“棲霞蘋果生產標準體系”,發揮科研與技術推廣機構、行業協會、規模化企業等主體作用,制定推廣應用一批技術先進、行業領先的標準規程,助推產業和產品實現綠色發展。加大產品質量全程控制生產基地創建力度,促進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包裝標識等全流程標準化。引導規模以上蘋果標準園區建立生產記錄臺帳制度,抓好投入品管理,大力推行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和蘋果生產記錄制度。依托物聯網技術建立產地環境和果品質量數據庫,加強蘋果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和預警研判,加強果品產地管理,從源頭上把好質量安全關和環境關。
《棲霞蘋果方案》明確了發展目標,到2025年,“鏈條完整、結構合理、布局科學、主體集群、合作共享”的蘋果優勢特色產業鏈條構建基本完成,產業發展基礎更加堅實,蘋果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其中現代化矮砧蘋果園面積達到10萬畝,年生產優質蘋果260萬噸,蘋果良種覆蓋率達到95%,現代蘋果園機械化水平達到60%,蘋果商品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冷鏈貯運比例達到85%以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營業收入1億元,蘋果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220億元,成為實施鄉村振興的新支撐、農業轉型發展的新亮點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載體,蘋果產業實現集群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