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美股市場跌勢明顯,從今年的市場走勢分析,美股走勢明顯弱于A股。與之相比,A股市場明顯抗跌,最近一個半月時間,A股抗跌能力特別強。
美國通脹率創出41年來的新高,美聯儲大幅加息且開始步入縮表周期,美股市場逐漸擺脫低利率的紅利期。換一種角度思考,壓低高通脹率是當前美聯儲的首要任務,哪怕股市已經自高位下跌了20%,但美聯儲也不會因為股市調整而輕易改變現有的貨幣政策。只有通脹率真正下來了,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才會出現明顯的轉向。
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美國高通脹率還會延續一段日子,下半年美聯儲放緩加息與縮表力度的概率不是很大。繼6月份美聯儲一次性加息75個基點之后,7月份還是有一定概率加息50個基點乃至75個基點。
隨著低利率紅利期逐漸步入尾聲,對美股市場來說,將會面臨估值體系重構的壓力。與此同時,對很多熱衷于股份回購注銷的上市公司來說,隨著回購成本的快速攀升,未來股份回購的策略也許已經行不通了。
面對美股市場估值體系重構的影響,美股核心資產普遍下跌,半年前還可以看到核心資產30、40倍的估值水平,但從蘋果、谷歌、Meta等核心科技股的估值水平來看,已經跌回20倍左右的估值水平,部分核心資產估值不足15倍。很顯然,這與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美股估值快速回落有關。假如下半年美聯儲還有幾次大幅加息,那么不排除美股核心資產的估值水平還會進一步下降。
雖然目前美股市場的平均估值已經出現了快速下滑的跡象,但與歷史估值中位數相比,還是顯得不太便宜,起碼現在還不能夠算估值底部的狀態。面對美國高通脹的變數,市場資金不敢大舉進場,美股市場已經開始步入熊市調整的局面。
道指跌破3萬點,納指創出2020年11月以來的新低水平,可見今年美股市場的整體表現并不樂觀。雖然全球市場的走勢具有一定的聯動性,但從最近一個半月的時間來看,A股與港股的走勢具有一定的抗跌性。
其中,從4月底回升以來,上證指數從2863點快速反彈至3358點附近,累計上漲近500點,創業板指數從低點反彈了20%,可見最近一個半月時間A股市場的走勢明顯強于歐美股市。
A股具有一定的抗跌優勢,也并非沒有原因。
首先,與歐美市場相比,A股與港股的估值具有一定的優勢,在弱勢市場環境下,估值越合理的市場,資金拋售意愿越弱。
其次,國內市場具有相對獨立的貨幣政策環境,且在穩增長的預期下,近期國內市場的貨幣政策環境相對寬松,為市場提供了穩定的流動性。
此外,經歷了2008年與2015年的股市劇烈波動后,A股市場在風險管理能力上更具有一定的治市經驗,且在前幾年國內資本市場已經完成了一輪去杠桿化、去泡沫化的過程,國內金融市場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概率顯著降低。這也是在歐美股市加速下行的過程中,A股還可以展現出一定抗跌能力的原因之一。雖然美國高通脹問題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緩解,但美國股市已逐漸步入合理估值的范圍,這意味著下半年市場資金拋售意愿可能會有所減弱,對A股市場來說,外部市場環境的壓力可能在下半年會輕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