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西湖區北山街道友誼社區的楊云浩是社區里的“老明星”,因為他的篆刻讓鄰居們印象深刻。
“萬里江山一顆印。我的愛好不少,但最愛的還是與石頭為伴。”楊云浩總是笑著這樣說。
自制工具、自學手藝
把興趣變成一輩子“緣分”
談到和篆刻結緣的契機,就要回溯至30多年前。
“我一直對書法雕刻有興趣。當時我愛人在外地工作,家里常常就是我一個人,于是我開始自己琢磨篆刻,慢慢自學。”楊云浩回憶,最初學篆刻的時候,沒有工具,他就自制工具;刻刀貴,他舍不得買,就把身邊能用的木頭做成刻刀手柄,再用磨刀的砂板一點一點地將厚厚的鐵塊磨制成鋒利刀片。
打開楊云浩的木質工具箱,里面裝有尺子、牙刷、鐵絲和大大小小數十把形態各異的刻刀,這些全是他這幾十年來自己研制的工具。刀頭插進木頭里面,外面用線一層層纏裹住,光滑的木柄能看出歲月的痕跡,但篆刻的刀頭依舊鋒利。
不僅工具是自制的,楊云浩這一身的手藝也是自學成才。利用工作閑暇時間,他不僅常常去西泠印社參觀;還從書籍報紙上的印拓版塊學習,逐步臨摹;有時還會去印章店“偷師”,學習師傅們刻印的手法;如果碰上雕刻展,他一定去“打卡”參觀,體會大師作品中的內蘊與美感。
初學時,楊云浩用青田石練手法,盡可能節省:“我就是個愛好,所以也沒有經常買玉石,現在用的這塊就是我從別人丟棄的裝修廢料中撿來的。”
在別人眼中不值一提的“廢料”,經過一番精心打理,搖身一變成為讓社區里的親朋友鄰嘖嘖稱贊的藝術品。
上至同齡老人,下至剛上學的孩子,不少人都慕名而來想找楊云浩幫忙刻章,他都來者不拒,甚至有時候自費購買印石。“我本來就喜歡篆刻的過程,又能給別人留個紀念,何樂而不為?”楊云浩說。
古時君王執掌天下,全憑一副玉璽。在楊云浩看來,印章的文化價值和意義重大,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對于篆刻藝術,他的內心滿是尊重與敬畏。
生活中有感而發 為迎亞運而創作
楊云浩認為篆刻是有生命力的,所刻的每一方拓石、每一枚印章,靈感都源于生活,發自內心。他細心地將所有刻過的章都拓印下來收集成冊,厚厚數本冊子,彰顯著他對篆刻無限的熱愛。
對于一位篆刻愛好者而言,熟練掌握篆隸楷行草等多種書體是基本功,楊云浩家中有兩本已經泛黃的篆刻字典,里面的字他基本都刻過。在嫻熟技藝的背后,楊云浩沒有系統的學習與行家的指點,憑的就是那一份執著。
一想到再過幾個月,杭州亞運會即將舉辦,楊云浩就充滿期待,他也想用自己熱愛的藝術方式迎接亞運。
于是,他撿來別人裝修剩下的石板,雕刻了亞運吉祥物。由于篆刻的石板太大,沒有那么大的印泥盒,拓印時老人用牙刷將印泥一點一點刷到石板上。最后,拓印出生動可愛的“宸宸”“琮琮”“蓮蓮”。
“亞運會開到了杭州,這是整個城市乃至是國家的盛事。我也期望能為亞運服務,就想把吉祥物篆刻下來,展示我們東道主的風貌。”楊云浩表示,受2008年奧運會的影響,除了篆刻亞運會的吉祥物,他還篆刻了著名的杭州西湖十景,共同匯成了《杭州歡迎您》這幅作品,從石材的選擇到畫畫構圖,再到最后的篆刻,整篇作品前前后后花了半個多月時間。雖然已經年近八旬,他卻不覺得辛苦,倒覺得是一種生活樂趣。
“在篆刻這件事上,最感謝的還是我的妻子。因為篆刻會產生很多石粉,很臟,都是她幫忙收拾整理的。也正是因為她的支持,我才能專心致志搞自己的興趣愛好。”楊云浩說。
友誼社區經常組織書畫社活動,只要有時間,楊云浩都會參加,認識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共同探討篆刻技藝。他說,如今的自己,似乎可以真切地領悟到“筆斷情不斷,字斷意不斷”的篆刻內涵,享受鐫刻的意趣。(實習記者 江曉微 商報記者 王然 通訊員 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