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晉寧區六街鎮的羊肚菌種植戶顧曉坤采收了最后一批羊肚菌。今年,他種植的羊肚菌迎來豐收,畝產最高可達200公斤,一畝地純收入在1萬元以上。“這片30畝土地是去年從農戶手里租來的,租借期從去年10月到今年4月。”
顧曉坤在六街鎮新寨村種羊肚菌的土地租期恰好是當地土地的“閑置期”。六街鎮附近村子3月就進入春耕期,而缺少水源的新寨往往要等到4月底才開始春耕,致使當地村民往往是“種地大半年,閑置小半年”。顧曉坤說:“羊肚菌喜低溫,所以冬、春兩季的6個月比較適合種植羊肚菌。”
顧曉坤的30畝羊肚菌基地也是新寨村產業扶貧項目基地。2019年以來,六街鎮政府以顧曉坤為“領頭雁”,通過“黨建+科研機構+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造新型農業農產發展的新路子,進一步激活“造血”功能,幫助建檔立卡脫貧戶實現持續穩步增收,不斷鞏固脫貧成效,目前已帶動100多戶參與種植,帶動200余人就業。
“4月底到5月初,村民就要開始種烤煙。羊肚菌種完之后的基質回填土地,種過羊肚菌的土壤比不種羊肚菌的土壤品質要好很多。”顧曉坤說,羊肚菌種植周期短、效益好,還能改良土壤品質,之后再種植其他農作物可提高產量,真正做到致富與土地生態恢復并行,實現農業增收、農村美麗、農民富裕和綠色生態發展目標。
在顧曉坤利用“土地閑置期”拓展產業時,晉寧區二街鎮正在大力實施閑置土地托管計劃,即將政府已收儲的閑置土地委托給對應村委會進行復耕管理。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此項工作共涉及閑置土地2000余畝,主要集中在栗廟、甸頭、肖家營3個村委會,多為2012年以前預留企業建設用地,因企業用地需求不同,致部分土地及零星地塊被閑置下來。通過此項工作,很多村的集體經營性收入實現“零”的突破,為鄉村振興發展賺到了“第一桶金”。如今,以前的閑置土地早已大變樣,肖家螃蟹河村小組片區100余畝土地種上了玉米,栗廟村小組旁的小片低洼地塊變成了魚塘,昔日的撂荒地披上了“綠衣裳”,往日的“邊角料”變成了致富田。
在昆陽街道的甸心村,十多年前的退耕還林、退耕還濕地工作讓村子周邊水質有了很大改善,但有些原本能給村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的土地閑置了下來,成了無人看管的死角。為讓這些閑置土地“退役不退力”,甸心村黨總支因勢利導,種植具有凈化水質作用的蓮藕、海菜等經濟作物,確保在凈化水體、做好濕地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增加村民收益。
經過村民十多年對楊梅樹的精心呵護,如今的虎山上已是連綿成片的果樹林。除了楊梅樹,村民還種下了板栗樹、梨樹、杏樹等經濟果樹,每個季節都有不同果實收獲。曾經“靠山吃山”讓山體和水體飽受摧殘,現在“靠山吃山”讓村民享受到保護滇池的紅利。甸心村黨總支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四退三還”閑置下來的土地,將采取分步走方式持續改造,一點點盤活這些閑置資源,在做好滇池治理的同時,讓甸心村成為昆明環保鄉村旅游建設的先進典型。
這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說明,盤活“閑置”土地,讓“資源”變“資產”的務實舉措,正成為晉寧鄉村振興的有力推手。
記者 趙書勇 通訊員 劉佳和肖敏 實習生 戴龍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