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從門店的分布區域和新創品牌的角度,麻辣燙市場格局又有以下兩個特點:
1、東北誕生了最多麻辣燙品牌,門店數占全國三成
從全國范圍來看,東北地區是麻辣燙企業數和門店數最多的地區。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麻辣燙相關企業共31萬家,東三省相關企業數量總和占到了全國的29%,其中吉林、黑龍江分別以3.65萬家、3.68萬家排名全國前兩位。
從上述top20榜單里也能看出,發源地一欄中,哈爾濱出現的頻率最高,楊國福、張亮自不必說,還有發家于吉林長春的川天椒麻辣燙,來自黑龍江的馬玉濤麻辣燙,還有來自哈爾濱的湯火功夫麻辣燙、秀海福麻辣燙、鑫龍福麻辣燙等。
除了東北三省,內蒙古的麻辣燙增長也很出人意料。去年(截至2020年8月11日)相關企業的數量是0.8萬家,今年沖到2.23萬家,相當于一年時間新增了1.43萬家麻辣燙相關企業,增長率為178%。去年沒有登上區域分布top10榜單,今年一下子躋身前三。與此同時,安徽以1.2萬家的數量跌出前十。
2、品牌新秀難突圍,和頭部差距明顯
近年來,誕生了不少新晉麻辣燙連鎖品牌,它們并非都發家于東北,但利用差異化定位也均取得可觀的成績。
風頭最勁的是上海覓姐麻辣燙,2017年成立,3年多時間,以門店數700+家的規模躋身麻辣燙品類的規模第三;還有上海的小蠻椒麻辣燙,專注外賣領域,先后斬獲番茄資本、絕了基金、啟賦資本等多輪融資,成為滬上麻辣燙O2O品牌第一。紅餐品牌研究院數據顯示,它家外賣單店月銷高達3200+,楊國福和張亮都只有1800單左右。
小谷姐姐創新定位麻辣拌也一炮而紅,門店發展迅速,去年年底只有300+家門店,如今已經增長至500+家。
背后還有一眾后起之秀,江蘇的王貴仁,聚焦細分的砂鍋麻辣燙,也成為“一方諸侯”,在江蘇、安徽做得風生水起。此外還有杭州的吉阿婆麻辣燙、武漢的徐記愛情麻辣燙、重慶的椿林麻辣燙、廈門的親愛的麻辣燙等。但這些品牌新秀與楊國福、張亮的差距仍然非常大。
麻辣燙市場痛點: 品類發展遇瓶頸,供應鏈制約大,倒閉率高
麻辣燙品類如何形成了“雙寡頭”的市場格局?為什么新品牌難突圍?這其中既有歷史原因,也有品類本身的桎梏。可是在很多行業人士看來,把麻辣燙放到小吃快餐這個大品類上看,尤其是對標粉面等,麻辣燙這條賽道的規模遠遠沒達到天花板。
首先,馬太效應。
頭部品牌在風口期搶占先機,手握優質資源、供應鏈、品牌認知等方面占絕對優勢,強者恒強,腰部以下品牌很難突圍。尤其是缺乏品牌意識的小微門店,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下,生存更難。
其次,供應鏈難做制約了品類發展。
麻辣燙看著門檻低,誰都能做,其實,后續經營難度大,對供應鏈的要求和挑戰多。雖然和火鍋的供應鏈類似,但具體操作上仍有很大不同,比如sku比火鍋多很多,平均下來多達120種,很難形成品質化的連鎖。
目前,麻辣燙行業供應鏈能夠標準化的主要是湯料、底料、醬料。凍貨類產品,以有限的客單價又很難支撐高額的物流成本,尤其是品牌規模較小時更難實現。因此,導致凍類產品的品質不可控,而這一現象在加盟品牌中尤為常見。同時,干貨、新鮮蔬菜類,又因各地飲食習慣和季節性差異,通常都是加盟商在當地自行采購,產品穩定性難保障。
楊國福為了做到全國“統一”,2018年斥資4億在成都建立自己的供應鏈工廠,至少能滿足1.2萬家加盟門店的調味料需求量。但這是基于其已經有了數千家店、達到了相應規模的條件下才得以構建的。對于其它零散的小品牌來說,供應鏈板塊往往成為最大的難點。
第三,客單價低難突破。
麻辣燙的品類基因就是食材豐富,好吃實惠,因為從街邊地攤發家,難以走高端路線,客單價很難真正突破。如下圖,觀察君整理了全國各地麻辣燙代表品牌的人均消費價格,基本在19~25元之間,可見25元都是一大關。
客單價低意味著利潤也低,品類發展勢必受限,比如裝修成本就上不去,導致門店形象低端,產品賣不上價,更用不起好食材,人均就會更低,進入惡性循環。
第四,加盟店倒閉率高。
從全國的麻辣燙品牌來看,多數品牌都是通過加盟方式來攻城略地,但加盟管理難度大,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麻辣燙根本瓶頸在于連鎖經營難,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樣門檻低,比如操作標準化、sku統一化、口味地區化等,哪怕像頭部麻辣燙品牌的加盟商,其水平也都參差不齊,有些“各自為政”,更遑論那些小加盟品牌或者夫妻店,倒閉率只會更高。
觀察君在整理麻辣燙門店規模top20榜單時,也發現了這個現象,紅餐品牌研究院數據表明,這20個品牌幾乎一半以上門店數量相比一年前有所減少。比如川天椒麻辣燙,一年前2020年11月是700+家門店,如今只有500+家;覓姐,一年前是800+家,如今是700+家;滋麻官,一年前是400+家,如今是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