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半年只剩幾個交易日,公募基金“中考”業績即將揭榜,主動權益類基金業績競爭激烈。上半年A股市場巨震,權益類基金仍斬獲不俗超額收益,獲得資金青睞,績優基金的管理規模也出現快速攀升。
績優基金規模大漲
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5日,今年以來業績超過20%的190只基金(份額合并計算)一季度末的總規模為2955.29億元,比去年末增長551.74億元,績優基金整體規模在一季度增幅為22.96%。其中,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規模激增167.43億元,一季末管理規模接近400億元;華夏基金鄭澤鴻管理的華夏能源革新規模也從103.7億元增至162.79億元;林英睿管理的廣發價值領先上半年業績44.7%,排名前四,規模也增長41.92億元,位居規模增長榜前列。
在二季度股市巨震中,部分業績優秀基金規模進一步得到抬升。
華南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訴記者,所在公司一只權益類基金年內大漲40%左右,二季度以來在投資者申購和市值增長情況下,基金規模增幅超過了50%,當前規模接近20億元。
以東方新能源汽車主題基金為例,該基金目前管理規模接近百億,較去年底增長1倍;該基金今年以來收益率為24.87%。
華南一家大型公募市場部負責人也表示,如果從公司整體來看,相比去年及春節前市場火爆時候,二季度規模談不上快速增長;但如果單說績優主動基金,規模增長的確比較快,公司還采取了一些限購措施,避免規模快速增長影響到了原有持有人的利益。
北京一位績優基金經理向記者透露,他所管理的一只權益基金今年漲幅約10%,上半年最大回撤低于7%,穩健的風格和較好的風控獲得了資金青睞,二季度規模從不足1億增至3億左右。
績優基金吸金效應
或推動行業“重首發更重持營”
績優基金受到資金青睞,多位行業人士表示,投資者的理財需求,基金經理的良好投資業績,以及基金銷售渠道的大力推廣,讓業績優秀基金更多地展現在投資者面前,實現規模的快速增長。績優基金的持續營銷將成為基金公司做大規模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金鷹基金權益投資部副總經理、基金經理韓廣哲表示,長期來看,基金規模增長主要來源于基金的出色業績表現,基金經理在銀行、證券與互聯網端的知名度與宣傳力度,都會對規模增長帶來積極效應。
北京一位科技基金經理分析,首先,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投資理財需求的日益增長,公募基金行業迎來重要的發展階段。公募基金行業發展20余年來,以專家理財、分散投資、凈值化管理、透明化的信息披露等特點逐漸贏得投資者的認可,以“炒股不如買基金”為代表的基金理財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其次,在信息化時代,投資者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取基金凈值、不同階段的基金業績及排名,產品的業績越發成為規模提升的重要驅動力;第三,隨著基金銷售渠道不斷豐富,除了傳統的銀行、券商渠道,以螞蟻、天天為代表的互聯網銷售渠道逐漸崛起,并已逐漸成為“千禧一代”投資者主要的投資陣地,存續績優產品在互聯網銷售渠道更容易、也更早引起“千禧一代”投資者的關注。
上述華南大型公募市場部負責人也表示,除了業績、渠道、營銷等因素外,有一點值得格外關注:風格明晰,無論是主動產品或是ETF,都有不少產品聚焦細分賽道,主題特征比較鮮明。隨著投資者越來越成熟和專業,他們也會比較青睞風格明晰的主題和行業類產品,凸顯了公募的工具性。
部分行業人士表示,在績優基金帶來的吸金效應下,基金行業有望從“重首發,輕持營”轉變到“重首發,更重持營”,未來基金的管理規模將主要從首發轉為持營帶來規模增長。
上述華南大型公募市場部負責人表示,“重首發,更重持營”,這應當是行業所追求的更理智、更克制、也更長期的發展模式,但行業生態的轉換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其他方面的積累。
在該負責人看來,新發基金留存率并不高,但對基金公司和渠道的人力、資金等資源的消耗比較大,對于行業的良性競爭作用不大。而持營對于產品業績的要求很高,無論是長期業績還是“風口”業績,總得有業績作為支撐,持營規模的增長,隱含的是業績和規模之間的良性互動,這也理應成為行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