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不知道是正邦科技的第幾次“熱搜”了。
流動性危機、業績巨虧、董事長“限高”……7月23日,“豬吃豬”事件的曝光,更是把日子不甚好過的A股養豬大戶推到輿論風口。
(相關資料圖)
周一一開盤,正邦科技股價跌幅一度達8%,后收窄至6.66%,報收5.29元。
多家媒體報道稱,自上半年以來,因斷料導致豬餓死一事在正邦科技的代養戶中發生,這對于一個豬企而言稱得上滑稽。同時,正邦科技的代養戶還反映被拖欠代養費等情況。
正邦科技創始人、昔日江西首富林印孫被推到風口浪尖,而接班董事長職位不到兩年的林印孫之子林峰,所受的質疑聲愈發頻繁。
正邦科技的“式微”早有端倪。
曾幾何時,豬是不少企業家手中的財富密碼,養豬“發大財”更是行業公開的秘密。
牧原股份的秦英林、雛鷹農牧的侯建芳靠養豬做過河南首富,廣東溫氏集團、四川新希望劉永好家族也因為養豬成為諸多富豪榜中的常客。
江西正邦科技的林印孫也不例外,自正邦科技2007年上市之后,林印孫的身價也隨之增長,同年他以10億元的財富首次進入胡潤百富榜,自此再未缺席過。2019年和2020年,依靠持續高位的豬價,正邦科技迎來成長紅利,林印孫的身價水漲船高。
彼時紅利吃到飽的林印孫,于2021年在一檔訪談節目中透露了正邦集團的兩個目標,“正邦(正邦集團是正邦科技的母公司)三年內實現年產值1800億元,挺進世界500強,五年內年產值3000億元,在世界500強中進位趕超。”
而正邦科技2021年財務報告的發布讓數月前的目標顯得有些不真實,林印孫或許都沒想到,這輪豬周期如此煎熬。
2021年正邦科技凈虧損188.19億元,同比下滑427.63%,銷售商品豬1943萬頭。相較于同期牧原股份76億元的凈利潤,溫氏股份136億元以及新希望95億元的凈虧損,作為豬企四大巨頭之一的正邦科技虧得最多,賣得越多,虧得越多。這也是它2007年上市以來第二次出現凈利虧損,上一次是2013年。
今年上半年虧損依舊。2022年上半年業績預告披露,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虧損38億至46億元,同比下降165.72%至221.66%。
業績持續虧損之下,自今年上半年,正邦科技在廣西、江西、湖南等多地的代養戶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斷料現象,鑒于對前者資金流動的擔憂,欲退出代養合作的農戶還面臨結款難、退押金難等問題。
正邦科技的“自爆”又為公司2021年以來的“鬧錢荒”傳聞添了實證。6月初,正邦科技公告稱,公司以及10家子公司,因流動資金緊張出現5.42億元商票逾期未兌付。
然而,它所面臨的資金問題或許并不如其對外所講的那般輕松,“受豬周期影響,公司資金相對緊張”“物流配送與飼料廠的協調問題導致,僅少部分區域存在偶發性斷料現象,目前已得到解決”……
這邊正邦科技風波不斷,接任董事長不足兩年的林印孫之子林峰,又被曝因公司與員工勞動糾紛,被“限制高消費”(7月20日已解除)。
這一切都直指資金問題。為緩解資金吃緊,正邦科技也不是沒有行動,如控股股東減持、出售變現等;此外,據清流工作室、紅星資本局等媒體報道,公司還試圖通過向員工、養殖戶融資等方式緩解資金壓力。
7月初,正邦科技欲通過“甩包袱”緩解資金鏈危機,向控股股東以10元出售10家控股子公司各49%的股權,而這些公司均存在資不抵債、凈資產評估值為負等問題。
豬企近年來一直在異常豬周期的波動起伏中掙扎。
正邦科技尤為煎熬。2021年凈虧損超過去十多年的凈利總和,巨虧背后與林印孫豪賭豬周期出現偏差不無關系。
2019年豬肉價格飛漲之下,就連其他行業資本都紛紛涉足養豬生意,作為主營業務是生豬養殖的林印孫如何坐得住,激進擴張策略迅速啟動。
搶母豬、搶仔豬、搶養殖指標、搶人才等舉措全面推進,但“賭運”欠佳的林印孫卻碰上豬價突然切入下行周期,產能過剩、豬價大幅下滑之下,虧損也不足為奇。
與此同時,正邦科技的資產負債率也持續走高,2020-2021年這一數字分別為58.56%和92.6%,2022Q1資產覆蓋率已升至97.03%,甚至高過一些房企,今年第一季度總負債已達406.9億元。
截至2022Q1,它賬上的貨幣資金為30.73億元,短期借款121.48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40.11億元,償債資金缺口并不小,如何還?
對這輪豬周期預判失策的林印孫,仍在為昔日的激進擴張買單。
2020年初,有投資者提問,“網傳正邦集團在2019年年會上把寶馬X5、保時捷等豪車作為獎勵發給優秀員工”,正邦董秘雖未正面回應,但也未予以否認。無論傳聞是不是真。前幾年正邦科技借豬價飛漲賺得滿盆缽是事實。
受2018年8月開始的非洲豬瘟影響,2019年我國豬肉產量同比下降21.3%至4255萬噸,而豬價則大幅上漲,其中11月和12月,豬肉價格同比上漲110.2%和97%,正邦科技2019年凈利同比增長777.53%至16.97億元。
不斷上揚的勢頭,給了正邦科技豪賭豬周期的底氣,它在2019年年報中寫道,“2019年是生豬價格進入新一輪上漲周期的起始之年。”
也是這個預判讓正邦科技吃到了苦頭。為了吃盡上行周期帶來的紅利,林印孫帶著正邦科技激進擴產。
在公司2019年生豬出欄量578.4萬頭的背景下,正邦科技定下了2020年900萬-1100萬頭生豬出欄規模的目標。為此,正邦科技大搞“公司+農戶代養”模式。
其和“自繁自養”是國內豬企常用的模式,公司和農戶代養模式具備輕資產、提升養殖效率等特點,即公司提供豬苗,飼料、藥物等物料,代養戶繳納押金后負責飼養,最后按照約定價回購生豬。
2020年,正邦科技依靠955.97萬頭的生豬出欄量,不僅完成既定目標,還上位第二大豬企,僅次于牧原股份。
隨著養殖戶規模和產能的急劇擴張,2020年正邦科技凈利同比增長248.75%至5744億元。
與此同時,正邦科技股價還在2020年8月3日創下25.98元的歷史峰值,這一年,林印孫身價飆至320億元,問鼎江西首富。這一年也是正邦科技在這一輪豬周期中最后的輝煌。
參照2006年以來豬價的走勢,波動基本為4年一輪的周期性規律,養豬專業戶林印孫或許未曾料到,2019年開始的這輪豬周期卻突發異常。
2021年1月開始,生豬價格一路走低,價格的持續下滑導致豬企虧損嚴重。選擇在下行豬周期之下繼續快速擴張的正邦科技,虧損尤其嚴重。
正邦科技和林印孫步入了多事之秋。
從貧困山村到江西首富,林印孫走了24年。
1964年,林印孫出生在江西撫州臨川縣一個貧困山村,20歲畢業于江西糧食工業學校,隨后,從糧食加工廠到飼料廠,這也為他此后“創業”積累了豐厚的經驗。
升任飼料廠廠長后,他通過對技術改革以及飼料產品的創新,不僅帶領廠子擺脫虧損,規模和效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0世紀90年代,林印孫順應改革大潮,將飼料廠改制為永惠飼料公司,1996年,正邦科技前身——中外合資企業江西大和實業有限公司成立。
2003年,林印孫通過收購江西省養豬育種中心,切入生豬養殖;2007年8月,正邦科技掛牌深交所,依靠資本市場的加持,正邦科技開始加速在生豬養殖全產業鏈上的發展步伐。
養豬雖是“發家致富”之道,但成本高、周期長、風險高、投資大等時刻相隨。
上行豬周期可能賺得滿盆缽,下行豬周期便可能兇險萬分,如若遇到異常豬周期,正邦科技的現在就是答案。
林印孫忙忙碌碌20多年,當他將正邦集團最核心的產業正邦科技交給兒子,不承想輝煌會結束的那般猝不及防。
其子林峰1986年出生,2010年加入正邦,之前在其父的保駕護航下也做了養豬之外的創業,但結果多不盡如人意。
熬了10年資歷,林峰于2020年9月接過接力棒,成為正邦集團核心產業正邦科技的新一任董事長。然而“出道即巔峰”,接班時,背靠A股豬企四大巨頭之一的光環,他也曾風光了一陣。
彼時,正邦科技的新聞稿中對這位新董事長的贊美之詞溢于言表,“敏銳的洞察力和非凡的前瞻性”“帶領公司在百年未有之變革時代迸發出蓬勃向上的力量”……
然而自正邦科技2021Q2凈利虧潤逾16億元開始,盛贊之詞多少顯得底氣不足。
伴隨業績虧損而來的是二級市場的疲軟,在2020年創下歷史最高之后,正邦科技股價便一路走跌,截至8月2日收盤,報收5.68元,年初至今下滑41.20%,跌幅排在20多個生豬概念股的第二位,僅次于順鑫農業。
而這對困局中的首富父子決定開辟新戰場,將目光瞄向了新能源。
6月,資金吃緊的正邦科技和國家電投簽署協議,三年內預計投資約400億元開發“碳中和”綜合智慧能源項目,前者也不出意外地收到了深交所的關注函,要求給出解釋。
正邦科技回應稱,公司主要通過出租屋頂、土地等方式收取租金,無資金流出,這一合作模式可加速現金回流,盤活資產,以此來緩解或解決流動性困境。
說歸說,具體效果尚不得而知,可以確定的是,若沒有足夠的現金流和資金儲備,想穿越豬周期難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