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跟大家聊了羅永浩老羅退網閉關創業的事情。羅永浩宣布退出所有社交平臺,閉關創業
我們家狐妹以吃瓜的角度跟大家聊了這件事,畢竟老羅本來就話題不斷自帶流量,大家也正好樂呵的看完。
不過今天老狐想跟大家認真的聊聊,老羅宣布再創業這事到底能不能成。
【資料圖】
關于老羅的創業方向,他本人親自說明選擇了 AR ,認為 AR 是下一代計算平臺,自己在產品層面有把握勝出,并希望這個平臺能成為像蘋果一樣的公司。
能不能造出 iPhone 這樣的產品先不說,老狐更感興趣的反而是在退網公告中,老羅提到的另一件事。
老羅跟合伙人聊下來,最終確認值得投入下半輩子去做的事,一個是 AR ,另一個就是現在大火的電動汽車。
說起電動汽車老狐就來勁了,忍不住就想,如果真讓老羅來搞電動汽車了,會搞一臺怎樣的產品來?
一頓興奮幻想過后,老狐很快又進入賢者模式了,因為不用想都知道,現在還搞電動車,基本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老羅自己也提到,“電動汽車不像手機那樣有特別成熟的代工,從啟動到量產,可能至少要五六年以上的時間,而且資金要求也比手機大很多倍。
我忙著還債的這三年,除了造車新勢力那三家,很多超級重量級的選手也都陸續進場了。
無論怎么算,時間窗口都已經來不及了。”
雖然聽起來很像打嘴炮,不過老羅后續還補充道:“手機業務要是早兩年倒閉就好了,不用欠那么多債,轉型也會相對輕松,很可能這會兒正在做電動汽車,那也是很幸福的。”
聽起來,確實是那么一回事,早兩年倒閉,也就是在 16 年或者 17 年的時間開始電動車的創業,其實起步并不算太晚,順利的話,今年估摸都能把車量產了。
多想一步,如果還能設計出一臺十來萬,顏值空間性價比都不錯的車型的話,那將會是絕殺!
可惜沒有如果,老羅還是放不下他心愛的手機業務,而且哪怕讓老羅早點進駐電車行業,也不見得就能成功。
畢竟手機都沒整明白,很難想象直接搞電車能搞出什么花樣,強如蘋果造車都一臉灰,說不定,老羅當年真去造車了,欠的就不止6 億了,而是 60 億,這就尷尬了...
所以,選擇搞沒那么熱門的 AR 賽道是好事,萬一真成了呢?
對于 AR ,大家都不陌生,但真要說它有啥用,似乎又說不上,就像 5G ,大家都說它很厲害,但真用上了,其實也就那回事。
不過 AR 確實是比 5G 有更多想象空間的,業界甚至把它當成是智能手機的顛覆者。
手機和電腦都是通過屏幕呈現信息的設備,而 AR 眼鏡則可以把“屏幕”直接置于人體的眼球上,這種體驗在科幻片里真不少見。
也就是說,一旦 AR 眼鏡進化到上述的終極形態,那對手機、電腦等傳統硬件的打擊是毀滅性的。
到時大部分的工作都能通過 AR 眼鏡完成,反而手機成了輔助工作,或者像遙控器一樣的存在。
所以,AR 技術的未來是光明的,但為啥偏偏就是老羅的機會,而不是其他大廠、大公司的囊中物呢?
因為這東西真的看不到頭,老羅原話:“目前 AR 唯一號稱投了重兵做的,只有蘋果,國內的華、米、O、V 短期內也不會大規模投入。”
而理想汽車的李總和其它業內人士也直言,AR 并沒有那么簡單:“穩定而低成本的 6Dof,足夠的 FOV 視角,空間交互技術都是當下難以解決的難題。
不解決這些問題, AR 永遠走不進廣大消費者的視野。”
AR 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巨頭們都按兵不動,因為在技術成熟前,會有一大批老羅這樣的創業者(小白鼠)去實踐。
他們成了我就提前投資或者收購分一杯羹,涼了也沒關系,反正以小博大,這點小錢算不了什么...
照老羅的說法,成熟的 AR 成品,至少得研發個三五年才有起色,所以,老羅閉關之后,估計真的會消失一段時間了。
哪怕真給它做出來,成功的幾率也非常的渺茫,畢竟這技術看起來還是太科幻了...
根據 IDC 的數據,2021 年全球 VR/AR 終端硬件出貨量達 1123 萬臺,看起來很猛,但問題是AR 終端硬件出貨量只有28 萬臺,經典我倆真強。
所以 AR 創業真不是什么香餑餑,說是九死一生也不為過...
雖說 AR 行業這么兇險,但很多行業大佬,對老羅的決定依舊是特別贊許的,例如小鵬汽車的何總。
正如何總所說的,哪怕創業失敗了,但也會為中國的創業故事譜寫更多的傳奇。
即使不創業,如果一個人能為自己的想法而努力奮斗,不論成果,他都是成功的,都值得我們尊重和敬佩的勇者!
參考資料:
李想微博
硬哥微博
XP-何小鵬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