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的初中同學找到我說,有個朋友在職業方面遇到困境希望找我做咨詢。
當拿到咨詢信息的時候,我腦海中突然間冒出個一句話——“緣,妙不可言”。
原來,這個人竟然是我的高中校友,是籃球場上少女們曾經為之歡呼過的“熱血少年”,更重要的曾是閨蜜暗戀過的 “男神”!
瞧瞧他的履歷,剛開始亮瞎我們的雙眼吶——
985大學審計專業畢業。畢業第一年,進入某知名外企,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
如果按照這樣的起點和雞湯文的思路,這樣的男生應該三五年后順利成為業務主管,再下來步步高升,直至成為妥妥的人生贏家。
然而現實總是讓人難以預料,這位男神后面的發展讓人大跌眼鏡。
在第一份審計工作中,他在工作中經常出錯被領導訓斥,要換成一般人也就皮實地過去了,但他是誰?他可是大學時代備受矚目的男神耶!
偶像包袱終于讓他無法忍受自己被屢屢訓斥的狀況,他灰心喪氣,覺得自己不適合審計這個職業。
他做出了一個決定,離職考研,打個翻身仗,畢竟自己高考那年成績也是響當當的呢!
然而家人卻力勸他務必冷靜:“你離職考研?萬一失敗了怎么辦?要不你再忍一忍?說不定就好了呢!”
可我們的男神去意已定,留個瀟灑的背影轉身離開原單位,租個房子待業考研,然而結果是殘酷的,成績公布的時候,卻因為幾分落榜。
“瞧瞧,不聽老人言,后悔在眼前哦。”家里的長輩說。
吃了虧的男神實在不想再受一茬考研的罪了,便聽從家里安排,決定考公務員。
悲催的是,筆試通過了,但面試失敗了。
這位男神受到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一度陷入抑郁狀態,后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咨詢,總算慢慢正常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男神前后花了幾年時間,終于考上了“三支一扶”,他滿心憧憬下鄉,三個月后覺得壓力很大,因為每天處理很多瑣碎的事情,天天應付一些人情往來家長里短,覺得這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也看不到自己的未來,于是毅然辭職。
這個時候的男神赫然發現,原來“聽完老人言,后悔小三年”啊!
時光一去不復返,留給男神的試錯時間不多了。
后來的男神幾經輾轉,進入一家外企做運營策劃的工作,可惜沒有多久,因為能力不勝任被單位辭退。
他又找了一份工作,是跨境電商運營,但詭異的是,這份工作也沒有做太久。他自述自己感覺自己不適應,工作壓力大,擔憂自己做不好,結果被再次辭退......
他找到我,希望通過咨詢找到自己興趣,然后為之努力,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進行發展。
我看完他的履歷不禁感慨萬千,高中畢業多年后,沒想到我們竟然是以這樣一種方式聯系起來。
當看到這里的時候,想必很多朋友可能會和我一樣唏噓不已。
時過境遷,當年讀書時期人人羨慕的天之驕子,為何畢業后竟如此這般坎坷?
通過咨詢分析了解,不論是在高中還是大學時代,這位仁兄的成績都是斐然的,其實在第一份工作中,他做的也并不是很差,甚至比起同期畢業的一些人優秀些。
問題是,這位仁兄無法忍受領導的批評和建議,一旦領導給予負面反饋,他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從而陷入沮喪和自我否定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事實上,工作中犯了一些錯誤,對于剛剛畢業入職場缺乏經驗的新人,是非常常見的。
只要不是領導蓄意刁難并且有理有據地指出你的問題所在,這應該是一個提升和成長信號,而如果當事人將之理解為否定的訊號,就容易陷入泥潭無法自拔。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位仁兄踏入職場的第一份工作遭遇失敗,根源在于自動思維。
在行為認知療法中,自動思維用于描述在特定情境中所產生的一個想法,而這個想法導致了情緒、行為或者生理反應。這個想法是自動產生的,并不是人為刻意思考的結果。
現在回想,剛剛工作的時候,男神對于審計方面的工作感覺還很陌生,當初是自己犯了錯誤被領導苛責,這也是很正常的。心態放平,錯哪兒改哪兒,爭取下次不再犯,往往這就是能力提升的體現。假如不小心又犯了那就再改唄,這往往是對承壓能力,良好心態的打磨。
總之,就當自己歷了劫。
但如果一旦遭遇領導批評就武斷否定自己,并判定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未免武斷而草率,耽誤的恰恰是自己的職業發展。
只可惜這個道理,在多年后這位仁兄摔了大跟頭才領悟得到。如果當時熬住這些時日,現在已經都是行業中的翹楚了。
憶往昔悔之,無可奈何已。
男神當初畢業的時候,希望未來能夠進入審計事務所成為專業人士,更甚至未來希望能有自己審計事務所,以往的豪氣沖天,在各種不順遂的情況下,早已消失殆盡。
后來男神聽取家人建議考上公務員,看似有份安穩的工作,但是與他內心的期待相距甚遠。
他說:“其實真的不想考務員,只是迫于家庭的壓力才去考的。第一次沒有考上,覺得很沒有面子,特別傷自尊。為了證明自己是可以的,于是考了第二次。考上后辭職也是意料中的。其實就是告訴家里人,不是自己能力不行,是自己不愿意干。”
“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只是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對你的職業發展來說有什么意義呢?”我問。
“好像是也沒有什么,考研一年再加上考公務員的兩年多時間,還不如用來回歸到審計行業,去考個CPA來的實在呢!”他感嘆道。
在咨詢中,我帶他探索了一些興趣行業,但是都被他以各種理由拒絕掉。
經過專業排查發現,他在能力維度方面除了英語,在其他方面的能夠作為職業發展能力幾乎沒有。
并且隨著咨詢深入遞進發現,他對審計行業仍有執念的,否則也不會考了這么相關多的證書,包括他的考研方向也是經濟學與審計有關的。
經過分析,如果重新開啟一份職業方向,需要投入的綜合成本(包括時間成本、經驗積累、能力積累、職業風險等),遠比重新進入他所熟悉的審計行業所投入的成本大很多很多。
對于他來講,雖然繞了個彎,但是最終轉回正確的賽道,遠比重新開啟個賽道來得容易得多。
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咨詢中,經過自動思維的矯正和澄清后,他認識到自己真正的咨詢目標,并不是通過咨詢找到興趣進而探索到自己的職業發展,而是他的內心一直是期待再次從事于審計類型工作。但是由于前面分析的種種原因,讓他覺得自己做不好,產生惶恐焦慮的情緒,不敢去做。
這就如同扎在心里面的一根刺一樣,如果真正想拔出來的話,就會非常的痛,甚至會流血……
如果不去想就不會痛,但是卻影響了自己職業發展。
但如果長期擱置不管,必然又會覺得不舒服,動一動想拔出來,覺得好痛啊,缺乏勇氣,就又放棄了,繼后產生了退縮逃避的行為,往復循環。
我告訴他,現在過不好,亦好過將來過不好。
“感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和擅長什么,希望通過咨詢找到自己的興趣,從而找到職業發展的方向。”每當看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啞然失笑。
很多人會說,正是因為自己不知道,所以才過來做咨詢,希望通過生涯規劃咨詢,找到自己的“興趣”或者找到“天賦才能”,然后通過努力“扶搖直上”取得事業的成功。
但從我的經驗來看,感覺什么都做不好,并不一定是真的做不好。
只是因為你內心渴望著成功,希望被認可,但是過于在乎成敗,預想了很多并沒有發生的事情,給自己設立了很多沒有發展的障礙。
在沒有發生的事情中,將可能會遇到的困難不斷的放大,最后進行自我否定。
這種心理下的潛臺詞是——
“算了,我什么也做不好,那就不要做了。”
從心理學解釋,興趣是人們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以認識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為基礎的,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興趣會對人的認識和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但卻不一定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個人興趣并不一定能夠發展成職業興趣,職業興趣也不定能發展成職業方向。
那么,職業咨詢到底能對一個人的職業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呢?
生涯規劃咨詢是這樣一個咨詢項目:它是通過專業人士所儲備的知識經驗和通過對各種信息資料的綜合加工而進行的綜合性研究開發,咨詢產生智力勞動的綜合效益,起著為決策者充當顧問、參謀和外腦的作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