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
他們只要走起路來就腳底生風、健步如飛,去哪兒都神色匆匆,跟他們逛個街都能走岔氣,甚至小跑才能追上。
他們生平聽過最多的一句話, 可能是:
還真別這么說。科學家告訴我們,走路快的人,可能是最不趕著去「投胎」的人。
前幾天,《自然》子刊 Communications Biology 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1],研究團隊基于超過 40 萬成年人的遺傳數(shù)據(jù),結果發(fā)現(xiàn):
步行速度越快,人越年輕。保持快走的人,估計到中年時的生物學年齡要年輕 16 歲!
40 歲的年齡,25 歲的身體,四舍五入,青春永駐。
具體而言,研究者發(fā)現(xiàn)更快步行速度與更長的「白細胞端粒長度」存在因果關系。
「端粒」被認為是衰老的生物標志。
絕大多數(shù)人體細胞分裂的次數(shù)是有限制的,一旦達到既定的次數(shù),細胞就會走向衰老和死亡。這個微觀的機制也與人類的生命進程和壽命長短息息相關。
而端粒就是細胞分裂的計時器。它就像個保護套一樣,套在染色體頂端,讓染色體在復制時保持基因穩(wěn)定。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會變短一點。隨著端粒磨損得越來越多,染色體的復制變得不穩(wěn)定,錯漏百出,細胞開始老化的進程;當端粒短得不能再短時,細胞的壽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圖為正常細胞衰老的進程。癌細胞的端粒不會隨復制而縮短,所以能無限分裂,不死不滅。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可以說,人越年輕,端粒長度就越長,反之亦然。如果能讓端粒一直不縮短,衰老的進程也就按下了暫停鍵。
燃盡的端粒,和風燭殘年的生命。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正因如此,端粒一直是學術界炙手可熱的領域,畢竟「永葆青春」「長生不老」聽起來太誘人了。
這篇研究用了白細胞端粒長度作為人體生物學年齡的標志。白細胞可以代表最近期的人體端粒長度情況,也容易獲取,抽管血就行。
總之,研究者通過各種嚴謹?shù)姆治鐾蒲荩o出了一個讓人驚喜的結論——
這次研究涉及到 40 多萬人,樣本量算是非常大了。參與者平均年齡為 56.5 歲,女性占一半。
研究者通過對他們的遺傳數(shù)據(jù)、自我報告的步行速度和腕帶計速器記錄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與慢速步行的人相比,中速步行和快速步行的人端粒長度明顯更長!
而且放心,研究者們已經(jīng)努力排除了混雜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白細胞計數(shù)、工作狀況、貧困指數(shù)、水果蔬菜紅肉油魚食鹽攝入、吸煙飲酒狀況、睡眠時間、血壓血脂血糖及相關藥物使用情況、心血管和腫瘤流行病學統(tǒng)計,總體力活動、能量消耗,體質指數(shù)等等。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總共調整了四輪,最終還是得出結果:有關!步行快和端粒長,有關!
也就是說,無論在何種相關因素下,快走都可能讓你擁有更長的端粒,甚至幫你在中年時實現(xiàn)生物學年齡年輕 16 歲的愿望,這也意味著你可以擁有更長的預期壽命。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說到這里,機智的網(wǎng)友們估計會想到,這可能是因為端粒長的人身體素質好,所以才能走得快嘛,端粒短的人身體已經(jīng)老了,走得當然就慢了~
聽起來很有道理。
但是!這么明顯的漏洞研究者當然會考慮到啦。這也是這篇文章非常厲害的地方——它驗證了因果關系。
研究者通過「雙向孟德爾隨機化分析」(就是一種從基因層面驗證因果性的技術)得出,步行速度越快,端粒越長,但反之不成立。
也就是說,并不是你有更長的端粒,你就能走得就更快。很可能是你走得快,讓你的端粒縮短得更慢,從而有了更年輕的身體。
圖片來源:giphy.com
那這個研究就沒什么「漏洞」嗎?當然有,任何研究都有局限性,本篇也不例外。
比如說,該研究只截選了漫長人生中的一段時間作為研究對象,并不能推及到全年齡段。同時,研究對象大多是白人(95%),這可能不能完全推及到其他人種及地區(qū),而且英國相較于其他大部分地區(qū)本來就擁有更好的健康體質。
但是好在,這篇研究樣本量大、分布廣,對我們普通民眾來說還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另外,養(yǎng)成快走的習慣,不僅能讓我們的身體更年輕,也是一個減少肥胖、預防慢性病、讓生命更有質量的好方法!
在這篇文章發(fā)布之前,關于快走好處的研究已經(jīng)層出不窮了。
比如,之前就有研究表明,每天快走 10 分鐘與更長的預期壽命有關,比起慢走的人,快走的人的預期壽命最多能長出 20 年![2][3]
除了快走,其他運動同樣對延緩衰老大有裨益,較高水平的運動者有著較長的白細胞端粒[4],更有隨機對照試驗發(fā)現(xiàn),每周 3~5 次 4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可以減少端粒的損耗[5]。
大量的研究從各方面作證了,快走或者其他形式的運動,都是讓人年輕的秘密。
這樣看來,有一個喜歡快走的朋友,真是人生一大幸事。不如從今天開始,一起做個「疾行者」吧~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注:研究將慢速步行定義為小于 4.8 km/h,中速度為 4.8~6.4 km/h,快速為大于 6.4 km/h,供參考。
[1]Dempsey, P.C., Musicha, C., Rowlands, A.V. et al. Investigation of a UK biobank cohort reveals causal associations of self-reported walking pace with telomere length. Commun Biol 5, 381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2003-022-03323-x
[2]Chudasama, Y. V.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multimorbidity, and life expectancy: a UK Biobank longitudinal study. BMC Med 17, 108 (2019).
[3]Zaccardi, F., Davies, M. J., Khunti, K. & Yates, T. Comparative relevance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adiposity on life expectancy: a UK Biobank Observational Study. Mayo Clin. Proc. 94, 985–994 (2019).
[4]Mundstock, E. et al.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telomere length: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geing Res. Rev. 22, 72–80 (2015).
[5]Puterman, E. et al. Aerobic exercise lengthens telomeres and reduces stress in family caregive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 Curt Richter Award Paper 2018.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98, 245–252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