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結束回來,發現公司沒了”,網上的段子正在逐漸真實地發生。
今年是新冠疫情的第三年,大量企業生存艱難,主要體現在停工停業、拖延生產進度、原材料等供應鏈供給跟不上、訂單執行延后等方面。
很多知名上市公司2021年年報編制和披露延遲。3月中旬至今,上海很多企業發布了受疫情影響部分區域工廠停工停產的公告。
2月21日海底撈發布業績盈利警告稱,2021全年凈利潤卻為負,凈虧損達45億人民幣。公告指出,長期資產減值損失以及持續反復的疫情成為公司虧損的主要原因。
國內最大動力電池廠商寧德時代(300750.SZ),近日也卷入“停產”風波中,4月20日,寧德時代股價創出本輪調整新低,總市值跌回萬億以內,自去年12月高點已連續回調近40%。
疫情終將過去,企業還得生存,如果疫情期間業務受阻或根本無法開展,我們能做什么?
一是把客戶體系重新分析一遍,您一定可以發現以前偏離的需求空間。您公司的客戶中,一定有一個群體是燈塔客群,因為沒有鎖定這個群體,也因為這個群體的需求處于迭代中,您對于他們的理解,也許并未深入。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生意,可能并不堅實。
二是把產品體系重新打磨一遍 ,您一定可以發現以前偏離的供給空間。您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有限的,注定只能提供有限的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盤點之后,您會發現,您公司的一部分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偏離了核心競爭力,導致作戰時很不順手。您也會發現,您公司現有的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存在空檔,有些事可以做、應該做,但卻一直沒有做。
三是把組織體系重新梳理一遍,您一定可以發現大量調整優化空間。對于供需兩側的定位,構成了企業戰略的內核,而這些內核有沒有落到組織上?太多的企業喜歡就業務談業務,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但偉大的企業的所有業務方案最終都會落到組織上,沒有組織答案的業務方案毫無意義。部門、崗位定位有沒有問題?職責和分工有沒有明確?KPI夠不夠準確,有沒有落位?這類問題,往往一抓一大把。真正組織靠譜的企業,很少很少。
上述問題的出現,都有一個根本原因——我們都被習慣帶著走,逐漸背離了這個生意的初衷。在業務繁忙的時候,表面向好的業務數據掩蓋了這些問題。而在疫情之下,我們反而要追問這些問題。疫情無情,但永遠要記住,您只能控制您能夠控制的變量。在大環境里,不要和過去比絕對增量,要和競對比相對優勢。最后,只要市場還在,地盤還是強者的。市場欠強者的,最終會加倍奉還。所以,首先讓自己成為強者吧。